第392章 华夏航空发动机产业元年!
走进不科学小说推荐阅读:娇软美人在末世封神了、世界末日之毒液、大佬的小人鱼揣崽跑路了、特案三组、腐烂国度之活下去、末日聚集地、一价氢氯钾钠银、御鬼者传奇、暗影熊提伯斯的位面之旅、这个文字冒险游戏绝对有毒、末世满级大佬有异能空间、从黑科技到超级工程、快穿之养老攻略
梁卓平会如此直白地说出这种话,一方面是他现在急于和常浩南拉近关系因此出言恭维,另一方面也确实是考虑到后者在过去的辉煌履历。
上次在丁高恒的办公室跟常浩南第二次见面之后,痛定思痛的梁卓平迅速找来了对方参与过的所有项目资料,一连看了好几天。
最后发现,只要有常浩南参与的项目,最次也是个“按照计划顺利完成”。
稍有不慎还会获得一些意外之喜。
而且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常浩南在大局方向上似乎也有着某种惊人的判断力。
无论是利用国内法对波音麦道合并提出合规性调查,还是拿出自己看家的飞机防除冰技术跟欧盟合作,最后都被证明是收获极大的选择。
总之就是两个字,牛逼。
实际上,梁卓平之前就听到过一些传言,说本来应该离开领导岗位的丁高恒之所以能继续接任国防科工委主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常浩南搞出来的动静太大,上面觉得此时应该求稳不能临阵换将。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流言的真实程度往往都高的吓人。
更何况原本预计接手科工委的曹刚纯在卸任副总参谋长之后,先是赋闲在家了一个多月,又被光速任命为新组建的总装备部部长,也属于相当异常的情况。
反正梁卓平是相信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几乎是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抱紧常浩南这条大腿,应该有利于自己在目前这个位置上坐的更稳。
因此,他选择无条件支持常浩南的任何主张也就不奇怪了。
毕竟最稳固的关系,就是二者的利益完全被捆绑在一起。
当然,常浩南并不清楚,也不太关心梁卓平心里面的这点小九九。
后者作为航空工业总公司董事长,一年之前在他这边还算是高不可攀,半年之前也能算是重人物,但是现在么……
虽然还不至于沦落到阿猫阿狗这个层面,但也基本就是跟他平起平坐的关系。
在已经获得丁高恒,乃至更高层支持的情况下,梁卓平作为一个夹在中间的管理人员,对于具体项目产生的影响甚至还不如像是林示宽还有孙惠中这样的基层工程师。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眼光的公司,哪怕要降本增效,也会倾向于先用中层管理开刀。
因为少了这些人往往不会对组织运行产生太恶劣的影响。
最多就是高层管理人员需要亲力亲为,工作量增加一些而已。
反观一些垃圾公司,在裁员的时候总是从基层下手,最后导致真正干活的员工数量锐减且人心浮动,对公司核心业务造成影响,结果既没有降本也没能增效,最终进入恶性循环。
……
三天后,港城。
作为官方盖章的知名滨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这里很长时间以来都被称为疗养圣地、会议之都。
很多公务或者商务会议,都会选在这里召开。
而本地的国际会议中心,也几乎一年到头都处在比较繁忙的阶段。
哪怕是最近的水灾,似乎也并没有对这里产生什么特别明显的影响。
港城距离京城只有不到300km距离,坐飞机肯定是太折腾了,所以丁高恒直接给常浩南派了一辆专车,把他直接送到主会场。
尽管梁卓平之前说过他可以全程刷脸,但常浩南为了避免有人认不出自己而发生一些尴尬场面,还是带上了邀请函和出席证。
只不过,当他下车进入到国际会议中心之后,就发现还是有些低估了自己在航空工业系统内部的影响力。
“常总!”
几乎是在常浩南进门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听到面前不远处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循声望去,那里正扎堆站着好几个一身西装的人。
其中就包括跟常浩南已经非常熟悉的410厂技术部部长钟世宏。
“钟部长,好久不见。”
常浩南走上前去,跟对方握了握手。
“常总,世宏同志现在可是已经升任黎明发动机公司(就是410厂这时候的正规称呼)的副总经理了。”
旁边有人用略带幽默的语气打趣道。
“哦?那确实应该改一下称呼。”
常浩南也笑着回应。
听到这句话的钟世宏赶忙摆手:
“不用不用,这还不都是沾了常总的光嘛,要是没有这么多涡喷14的订单,没有精工计划带来的质量提升,别说升职,我那个技术部部长都快要没脸继续干下去咯。”
“常总您还是叫我世宏同志,或者钟工就好。”
在见面之后的简单寒暄之后,钟世宏也向常浩南介绍了他旁边的另外几个人。
“这位是刘永全同志,之前一直在606所负责对第三代涡扇发动机的项目预研工作。”
首先是刚才第一个跟常浩南搭话的那位。
此人只看面相应该也就三十岁左右,但一个光头在人群中极为显眼,而且直接把整个人的气质增加了少说十岁。
“常总您好。”
刘永全也收起了刚刚玩笑的语气,双手和常浩南握了握手:
“去年涡喷14改进的时候,我就对您的名字有所耳闻了,尤其是您提出来的,对高压压气机叶珊内部进行流动控制的方法,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最近这大半年,我在大展弦比叶片弯掠设计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研究,等一会就要在会议上做报告,还希望能请您指点一二。”
显然,这位也属于受到过后者影响和启发的众多研究人员之一。
“听起来,刘工对我去年的工作很了解嘛。”
常浩南本人倒是有点意外,毕竟钟世宏介绍说对方一直负责涡扇10的预研,但是他对于自己在涡喷14项目中具体工作内容的了解程度,又像是亲自参与过一样。
“说来惭愧,一开始听说过您的名字之后,就趁着你们开会的功夫,偷偷混进去旁听了几次,当真是受益匪浅。”
刘永全有点尴尬地摸了摸自己的光头回答道。
尽管科研单位不像是过去的行会组织那样搞师徒制传帮带,但这种事情就像你没经过允许就去参加别人课题组的组会一样。
虽然不违反什么规定,但要是遇到对这方面比较敏感的导师(尤其是材料科学方向的),还是会不太高兴。
脾气爆一点的都有可能直接赶人。
当然常浩南肯定是无所谓,他巴不得自己在上面讲解方案的时候,能让整个航空工业系统的工程师都能同步听见。
还有一个人常浩南之前有过一面之缘,430厂的技术部部长张振华,现在负责国产化涡扇9的生产工艺部分。
除此之外,还有从冰城、筑城、蓉城、建宁等地赶过来参会的工程师。
大多数都跟张振华还有钟世宏一样,属于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
“这次开会,从基层管理到技术骨干,我们厂一共派了将近50个人过来。”
在介绍完身边这几位之后,钟世宏又指了指正在进行开幕前最后准备工作的会场内部:
“还有606所差不多来了三四十个,430厂也差不多,总之常总您的号召力是真的可以,我还从来没在同一个会议上见过这么全的厂所,就连冰城122厂,还有瓷都372厂这些平日里跟我们很少有联系的直升机主机厂都派了代表过来,至于601所还有112厂他们就更不用说了,听说这个会是您的意思,直接朝总公司打申请要求参加……”
“主机厂?”
这下就连常浩南都愣了一下:
“我记得我这次组织的是航空动力口的产业大会来着……”
其它跟他有不错私人关系和密切业务联系的厂所也就罢了,但122厂(直5/直9)和372厂(直8)的主要业务可都是生产直升机,从设计研发原理以及分类上跟固定翼区别很大,因双方之间此前都并没有过太多接触。
“飞发不分家嘛。”
旁边的刘洪明解释道:
“我有个大学同学,就是这次122厂派过来的代表。”
另一个人也随声应和:
“是啊,之前就有人说,1997年,可能是咱们华夏航空发动机产业的里程碑,是新纪元的开始。”
“这次我们收到的请柬上面,还写着‘见证华夏航空发动机产业元年’呢……”
……
来的人多,至少说明大家要么对他这个人的重视程度够高,要么对航空发动机产业的重视程度够高,总之都是好事。
但过于丰富的彩虹屁还是让常浩南有点扛不住。
最后还是他首先岔开了话题:
“对了,钟工,听你刚才的意思,咱们410厂生产涡喷14的速度应该已经不低了?”
能把他这个岁数不大,还不是航空工业系统内部出身的技术部部长拔到副总经理的位置,显然说明效益不错。
“看怎么说了,要是跟以前比,那因为良品率上来了很多,所以生产效率确实更高,现在每个月至少能交付15-20台涡喷14和涡喷14B,但是跟订单需求相比,那还是有点慢,工人几乎每天加班加点,我们新来的林左明总经理甚至在考虑新增一条生产线保障供应。”
这已经属于纯纯凡尔赛了。
旁边几个其它兄弟单位的工程师都露出了羡慕嫉妒恨的表情。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烦恼。
他们手里的订单少到只能让工人轮流放假,而别人竟然忙到造不完?
常浩南也没想到会是这种剧情展开:
“112厂和132厂那边的产能有这么高吗?每个月能用掉20台发动机?”
20台发动机,相当于每个月10架歼8C或者20架歼7F,哪怕对半开按照15架算,也是当今华夏航空工业想都不敢想的生产速度。
“不止。”
钟世宏摆了摆手:
“有差不多三分之一左右的货要发到波斯那边,用来大修和改进他们的F4E,现在112厂有大几十号人都常驻在那边,每个月能彻底翻修2-3架飞机,还全都是双发,消耗量相当大。”
“原来如此……”
听到这个解释的常浩南恍然大悟。
显然,在他的一番操作之下,1997年的华夏,竟然成为了航空发动机的净出口国……
这样看来,刚刚那个“航空发动机产业元年”的说法,倒也不完全是个宣传口号。
(本章完)
http://www.zoujinbukexue.com/yt108297/416242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zoujinbukexue.com。走进不科学手机版阅读网址:www.zoujinbukexue.com
上次在丁高恒的办公室跟常浩南第二次见面之后,痛定思痛的梁卓平迅速找来了对方参与过的所有项目资料,一连看了好几天。
最后发现,只要有常浩南参与的项目,最次也是个“按照计划顺利完成”。
稍有不慎还会获得一些意外之喜。
而且不仅仅是技术层面,常浩南在大局方向上似乎也有着某种惊人的判断力。
无论是利用国内法对波音麦道合并提出合规性调查,还是拿出自己看家的飞机防除冰技术跟欧盟合作,最后都被证明是收获极大的选择。
总之就是两个字,牛逼。
实际上,梁卓平之前就听到过一些传言,说本来应该离开领导岗位的丁高恒之所以能继续接任国防科工委主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常浩南搞出来的动静太大,上面觉得此时应该求稳不能临阵换将。
尽管没有任何证据,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流言的真实程度往往都高的吓人。
更何况原本预计接手科工委的曹刚纯在卸任副总参谋长之后,先是赋闲在家了一个多月,又被光速任命为新组建的总装备部部长,也属于相当异常的情况。
反正梁卓平是相信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几乎是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抱紧常浩南这条大腿,应该有利于自己在目前这个位置上坐的更稳。
因此,他选择无条件支持常浩南的任何主张也就不奇怪了。
毕竟最稳固的关系,就是二者的利益完全被捆绑在一起。
当然,常浩南并不清楚,也不太关心梁卓平心里面的这点小九九。
后者作为航空工业总公司董事长,一年之前在他这边还算是高不可攀,半年之前也能算是重人物,但是现在么……
虽然还不至于沦落到阿猫阿狗这个层面,但也基本就是跟他平起平坐的关系。
在已经获得丁高恒,乃至更高层支持的情况下,梁卓平作为一个夹在中间的管理人员,对于具体项目产生的影响甚至还不如像是林示宽还有孙惠中这样的基层工程师。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眼光的公司,哪怕要降本增效,也会倾向于先用中层管理开刀。
因为少了这些人往往不会对组织运行产生太恶劣的影响。
最多就是高层管理人员需要亲力亲为,工作量增加一些而已。
反观一些垃圾公司,在裁员的时候总是从基层下手,最后导致真正干活的员工数量锐减且人心浮动,对公司核心业务造成影响,结果既没有降本也没能增效,最终进入恶性循环。
……
三天后,港城。
作为官方盖章的知名滨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这里很长时间以来都被称为疗养圣地、会议之都。
很多公务或者商务会议,都会选在这里召开。
而本地的国际会议中心,也几乎一年到头都处在比较繁忙的阶段。
哪怕是最近的水灾,似乎也并没有对这里产生什么特别明显的影响。
港城距离京城只有不到300km距离,坐飞机肯定是太折腾了,所以丁高恒直接给常浩南派了一辆专车,把他直接送到主会场。
尽管梁卓平之前说过他可以全程刷脸,但常浩南为了避免有人认不出自己而发生一些尴尬场面,还是带上了邀请函和出席证。
只不过,当他下车进入到国际会议中心之后,就发现还是有些低估了自己在航空工业系统内部的影响力。
“常总!”
几乎是在常浩南进门之后的第一时间,就听到面前不远处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循声望去,那里正扎堆站着好几个一身西装的人。
其中就包括跟常浩南已经非常熟悉的410厂技术部部长钟世宏。
“钟部长,好久不见。”
常浩南走上前去,跟对方握了握手。
“常总,世宏同志现在可是已经升任黎明发动机公司(就是410厂这时候的正规称呼)的副总经理了。”
旁边有人用略带幽默的语气打趣道。
“哦?那确实应该改一下称呼。”
常浩南也笑着回应。
听到这句话的钟世宏赶忙摆手:
“不用不用,这还不都是沾了常总的光嘛,要是没有这么多涡喷14的订单,没有精工计划带来的质量提升,别说升职,我那个技术部部长都快要没脸继续干下去咯。”
“常总您还是叫我世宏同志,或者钟工就好。”
在见面之后的简单寒暄之后,钟世宏也向常浩南介绍了他旁边的另外几个人。
“这位是刘永全同志,之前一直在606所负责对第三代涡扇发动机的项目预研工作。”
首先是刚才第一个跟常浩南搭话的那位。
此人只看面相应该也就三十岁左右,但一个光头在人群中极为显眼,而且直接把整个人的气质增加了少说十岁。
“常总您好。”
刘永全也收起了刚刚玩笑的语气,双手和常浩南握了握手:
“去年涡喷14改进的时候,我就对您的名字有所耳闻了,尤其是您提出来的,对高压压气机叶珊内部进行流动控制的方法,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最近这大半年,我在大展弦比叶片弯掠设计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研究,等一会就要在会议上做报告,还希望能请您指点一二。”
显然,这位也属于受到过后者影响和启发的众多研究人员之一。
“听起来,刘工对我去年的工作很了解嘛。”
常浩南本人倒是有点意外,毕竟钟世宏介绍说对方一直负责涡扇10的预研,但是他对于自己在涡喷14项目中具体工作内容的了解程度,又像是亲自参与过一样。
“说来惭愧,一开始听说过您的名字之后,就趁着你们开会的功夫,偷偷混进去旁听了几次,当真是受益匪浅。”
刘永全有点尴尬地摸了摸自己的光头回答道。
尽管科研单位不像是过去的行会组织那样搞师徒制传帮带,但这种事情就像你没经过允许就去参加别人课题组的组会一样。
虽然不违反什么规定,但要是遇到对这方面比较敏感的导师(尤其是材料科学方向的),还是会不太高兴。
脾气爆一点的都有可能直接赶人。
当然常浩南肯定是无所谓,他巴不得自己在上面讲解方案的时候,能让整个航空工业系统的工程师都能同步听见。
还有一个人常浩南之前有过一面之缘,430厂的技术部部长张振华,现在负责国产化涡扇9的生产工艺部分。
除此之外,还有从冰城、筑城、蓉城、建宁等地赶过来参会的工程师。
大多数都跟张振华还有钟世宏一样,属于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
“这次开会,从基层管理到技术骨干,我们厂一共派了将近50个人过来。”
在介绍完身边这几位之后,钟世宏又指了指正在进行开幕前最后准备工作的会场内部:
“还有606所差不多来了三四十个,430厂也差不多,总之常总您的号召力是真的可以,我还从来没在同一个会议上见过这么全的厂所,就连冰城122厂,还有瓷都372厂这些平日里跟我们很少有联系的直升机主机厂都派了代表过来,至于601所还有112厂他们就更不用说了,听说这个会是您的意思,直接朝总公司打申请要求参加……”
“主机厂?”
这下就连常浩南都愣了一下:
“我记得我这次组织的是航空动力口的产业大会来着……”
其它跟他有不错私人关系和密切业务联系的厂所也就罢了,但122厂(直5/直9)和372厂(直8)的主要业务可都是生产直升机,从设计研发原理以及分类上跟固定翼区别很大,因双方之间此前都并没有过太多接触。
“飞发不分家嘛。”
旁边的刘洪明解释道:
“我有个大学同学,就是这次122厂派过来的代表。”
另一个人也随声应和:
“是啊,之前就有人说,1997年,可能是咱们华夏航空发动机产业的里程碑,是新纪元的开始。”
“这次我们收到的请柬上面,还写着‘见证华夏航空发动机产业元年’呢……”
……
来的人多,至少说明大家要么对他这个人的重视程度够高,要么对航空发动机产业的重视程度够高,总之都是好事。
但过于丰富的彩虹屁还是让常浩南有点扛不住。
最后还是他首先岔开了话题:
“对了,钟工,听你刚才的意思,咱们410厂生产涡喷14的速度应该已经不低了?”
能把他这个岁数不大,还不是航空工业系统内部出身的技术部部长拔到副总经理的位置,显然说明效益不错。
“看怎么说了,要是跟以前比,那因为良品率上来了很多,所以生产效率确实更高,现在每个月至少能交付15-20台涡喷14和涡喷14B,但是跟订单需求相比,那还是有点慢,工人几乎每天加班加点,我们新来的林左明总经理甚至在考虑新增一条生产线保障供应。”
这已经属于纯纯凡尔赛了。
旁边几个其它兄弟单位的工程师都露出了羡慕嫉妒恨的表情。
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烦恼。
他们手里的订单少到只能让工人轮流放假,而别人竟然忙到造不完?
常浩南也没想到会是这种剧情展开:
“112厂和132厂那边的产能有这么高吗?每个月能用掉20台发动机?”
20台发动机,相当于每个月10架歼8C或者20架歼7F,哪怕对半开按照15架算,也是当今华夏航空工业想都不敢想的生产速度。
“不止。”
钟世宏摆了摆手:
“有差不多三分之一左右的货要发到波斯那边,用来大修和改进他们的F4E,现在112厂有大几十号人都常驻在那边,每个月能彻底翻修2-3架飞机,还全都是双发,消耗量相当大。”
“原来如此……”
听到这个解释的常浩南恍然大悟。
显然,在他的一番操作之下,1997年的华夏,竟然成为了航空发动机的净出口国……
这样看来,刚刚那个“航空发动机产业元年”的说法,倒也不完全是个宣传口号。
(本章完)
http://www.zoujinbukexue.com/yt108297/416242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zoujinbukexue.com。走进不科学手机版阅读网址:www.zoujinbuke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