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集《妙法莲华经》
走进不科学小说推荐阅读:十八道金牌追令,开局混沌道体!、四合院:我崔大可不在偷牛、赵云转世之横扫异界、带着农场混异界、逆天九小姐:帝尊,别跑!、武炼巅峰、龙血战神、神印王座的假面骑士、盖世、荒古帝业、极品僵尸、怪物乐园、将乱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一十六面。
我们前面说过,穷子的流浪,是因为他舍离了三宝,慢慢流转以后,善根退转了,但是他的出离心没退,这是他唯一得到救拔的地方。我们说过,一个人要得到佛陀的救拔,基本的就是出离心。就是,你不能解决痛苦,但至少你要知道这个是痛苦。就是“知苦”,这是基本,这是佛陀度化你的底限。你连人生是痛苦的都不知道,那你这个人就没法度化了,没办法度化了。因为你所有的修行的激发点、出离心都来自于知苦,其他都可以慢慢来。
这个穷子虽然智慧退失了、菩提心退失了,但是他对痛苦的觉察这一块是在的,所以佛陀和他相遇以后,就展开了善根修补的工作。只要你知道这个人生是痛苦的,有出离心,那所有的都可以想办法了。所以佛陀就利用他要厌离痛苦的心态,带他到二乘的四谛法门;四谛法门以后,佛陀为了能够更亲近这个穷子,就脱下了富贵的衣服,穿上污秽的衣裳,那么跟他怎么样呢?同事摄。
但是,你不是只用色身来摄受他,你还得要佛法来开导他。我们看佛陀在他工作的时候做了哪些开导。看经文。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实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这段是佛陀对于这个穷子的一段开示。这段开示等于是开示了三十七道品。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七科,叫做七科道品。
首先我们看第一科,“语诸作人”。
佛陀就开导扫厕所的这个穷子。他开导什么呢?开导四念处法。这个四念处法是一个正修,它观察的对象有四个:身、受、心、法。身、受是一组,心、法是一组。
我们对于色身跟感受产生贪爱的烦恼,所以佛陀用不净跟苦来对治。比方说,我们为什么会贪爱呢?要么就来自于物质世界,就是身,你可能吃了美好的食物,或者是享受什么样的游戏,这个贪爱是由色身产生的;或者是来自于感受,一种心灵的感受。不管是来自于物质还是来自于精神,这种快乐,佛陀要我们观察不净跟苦来面对。
其实,在四念处操作的时候有别相念、总相念,但真正操作起来是互相作用。比方说对治爱取,我们净土宗也是要对治的,因为你厌离娑婆,第一个对治的就是爱取。对治爱取有两个:一个是不净,一个是苦谛。不净就是说,虽然这个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会给你快乐的感受,但是你要想一件事情,这个快乐是有过失的、不净的。就是它这个美好的蛋糕的背后是有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什么样的过失呢?它里面有烦恼业力。你享受这个快乐,你就要付出老病死的折磨的代价。“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所以“非实安乐住”。所以,遇到三界的快乐,你要做如是思惟:这个快乐只是一时的,但是你要付出以后长远的痛苦。所以用这种苦谛跟不净的思惟来调伏你的爱烦恼,这是第一个。调伏爱烦恼,意思就是建立出离心。
有出离心当然不够。第二个,“观身受心法”这个“心”。什么叫心呢?就是“我”的自体。我们凡夫去掌控人生,就来自于内心,那个内心捏造一个“我”,能够常、一、主宰的我。这个“法”就是“我所”,由我所掌控的人、事、地、物都叫法,我所。这个对治法就是无常、无我。
当然有两个选择。你可以先从“我所”控制。比方说,我们有些人喜欢去掌控子女。这个子女好,你就高兴;子女要是不听话,你就痛苦。这种主宰性来自于外境,你就观察无常、无我,这些都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的,这人生是不能掌控的。人生在世那叫做业力的释放,完全都是业力在释放。业力会好,它就会好;业力会不好,它就不好。众生各有各的业力,不是我们说了算。所以,你可以从“法”上来对治主宰。或者,你可以直接观你的内心。你的内心,这个“我”是不可得,那你看我们的心刹那刹那生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所以,用无常、无我来破除我跟我所,这个就是空正见。
所以,整个声闻法,就是一个出离心、一个空正见。就是透过四念处,身、受、心、法。就是出离心,放弃主宰,就这两件事情。那么这样子生死业力就慢慢慢慢地沉淀、淡薄乃至于断除。这第一个,“语诸作人”,就是四念处。
第二科,就是“汝等勤作,勿得懈息”,这是四正勤。
四念处,我们刚开始可能是一个闻慧,那慢慢怎么样呢?要不断地加强观慧的相续。就是你不是只有知道,要每天有一个功课来观照,让它辗转相续。所以,这个四正勤就是,你要能够让这个观慧辗转相续到煖位,就入这个内凡的加行位,叫做煖位。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佛陀就是用这样的一种四念处,然后再加上精进,这种方便来诱导他,使令这个穷子慢慢地随顺于空性,也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这是第二个,透过四正勤来加强他的观慧。
第三,四如意足。
“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前面的四正勤是偏重在观慧的增长,这个四如意足偏重在禅定的成就。就是你现在不能只是打坐、修止观,你要成就禅定,开始要息诸缘务,加强专注,修这个欲、勤、心、观。禅定第一个,欲。你要有得到禅定的强烈的欲望,我一定要得到禅定。然后再透过精进、透过心——就是专注、观——就是配合四念处的观慧,慢慢调伏妄想,对治昏沉,慢慢得到禅定,这个禅定就入顶位。煖、顶、忍,这个四加行的第二个,到顶了。
到了顶位以后,佛陀就给他怎么样?加价。一开始本来谈的工资是多少,现在给他加倍。为什么呢?就是说,本来是四念处的观慧是散乱心的,但是他这个观慧得到禅定以后,他有什么好处呢?“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有了禅定以后,你再修行就更自在了。比方说米,米就是我空,米比较粗;面就比较细,它的本质比较细,就是法空。所以声闻人又有法空。不过,这个法空跟大乘法空不一样。那么盐醋,这个盐就是调味料,盐就是无常的智慧,醋就是苦谛的智慧。透过无常跟苦谛的调治,使令这个止观出入更自在,就是“莫自疑难”。这个是禅定的好处,使令他修止修观更加的自在。“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那么禅定还可以怎么样?产生神通,五种神通来供给我们日常生活的妙用。这个是讲到四如意足成就以后价钱就加倍。
第四个,“好自安意”。好自安意就是成就五根。
五根就入忍位了。信、进、念、定、慧。我们前面没有成就根,没有成就信根之前你怎么知道你拜佛已经达到信根了?信,就是你愿意随顺。你拜佛的时候你带勉强,念佛的时候带勉强,表示你对佛号这个法是排斥的,带点勉强,所以你这个信根不具足。但是你信根生起以后,你那个心要进入佛号的时候就很自然,“好自安意”。一个人对整个佛号生起信、进、念、定、慧善根的时候,他佛号念起来是安稳自在。这是成就五根。
第五个,进一步,“我如汝父,勿复忧虑”,那么就成就五力。
五根是生善,生起善根;五力就破恶了,成就破恶。这个时候,成就五力以后,佛陀就开始鼓励他、安慰他了。因为成就五力以后,他入了世第一。世第一,离小乘的见道位初果就很靠近了,非常接近,所以他就不用再忧虑。为什么呢?因为到世第一他不退转于凡夫了。
所以佛陀这个时候要加把劲,佛陀就鼓励他说:“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他说,我年纪大了(就比喻佛陀已经证得无学了),我自己已经证得无学了,佛陀作证。而你智断未成,但是没关系,你就差那一步了。我观察你工作时,你现在的工作,没有欺诳,就是信力成就,没有懈怠就是精进力成就,没有瞋就是正念力成就,没有恨就是正定力成就,没有怨言就是智慧力成就。我看不出你有这种欺怠、瞋恨、怨言,所以你的修行应该很快要成就了。
所以佛陀就给他安慰,从今以后,你“如所生子”。诸位!穷子是一个外来打工的人,佛陀竟然跟他说,你现在跟我的关系就很像是我的儿子了。虽然还不是儿子,但是我们关系已经亲密到,就是说我已经把你当儿子看了,是这样子。这个到了世第一了。
最后第六,七菩提分。
“实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经过佛陀前面的五根、五力的鼓励、开导以后,最后 入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就正式地证得我空,断了三界的见惑,这个时候“名之为儿”。因为他已经怎么样?接触了佛陀的道法。
诸位!小乘的道法就是大乘的道法,《法华经》就是这样说的。声闻智断就是菩萨无生法忍,这个是其他经典没有讲到的。一般其他经典是小乘、大乘分得很清楚,我空就是我空,真如就是真如。《法华经》不是这个看法。《法华经》认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真理只有一个。所以当他证得法性的时候,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名之为儿”,你现在在菩提道上已经是算是儿子了。当然,这时候离真正的真如的儿子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一般小乘我们叫做什么?我们叫做庶子。菩萨是长子,旁边的生的叫庶子,至少他是一个儿。
我们看经文,最后一段。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前面经过佛陀的开导,从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以后证得初果,名之为儿。那接着后半段就断思惑了,要断惑证真了。这个时候“穷子虽欣此遇”,一个人见到心中光明的时候,他是欢喜的,证得我空。而且他会知道,一个人成就圣道以后,他一定会知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一定知道他证得圣果了。证得圣果不用问别人,他自己可以印证的。
“犹故自谓客作贱人”,就是说,虽然证得初果,但是还不能发菩提心。就好像说,你一个打工的,你再怎么工作、跟老板的关系再怎么好,老板把你当作儿子看待,但是这个打工的人总是觉得说,我还是个打工的,客作贱人,我是外面的,我不是家族的一部分,我是外来打工的。他还是这样想,所以他觉得他跟佛陀还是不一样。
最后,“由是之故”,经过二十年,经过八正道分。其实八正道分的第一个,“正见、正思惟”的那个正见,是无漏的智慧,是见道以后起修道。所以八正道分不是凡夫修的,理论上八正道分是他从初果见道以后生起的修道。那么这个地方经过了二十年是怎么说呢?就是无间断惑、解脱道证真。他经过无间道、解脱道、无间道、解脱道……次第地断三界的八十一品思惑,最后证得我空的真如,成就阿罗汉果。就是经过二十年,成就二乘的圆满果位。
那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穷子来到了大富长者的家族来打工,大富长者不但给他很多的钱,还陪着他一起工作,不断开导他。那么最后的结果叫做什么呢?“如所生子。”关系到这么密切了。就是说,你虽然是外来的,但是我已经把你当作儿子看待了。但是,这个穷子是怎么想呢?虽然老板对他很好,这个人还是怎么样?“客作贱人。”说我还是打工的,你对我好是一回事,我不敢直接承认我是你的儿子。
我们从这段经文来看,等于是创造双赢了。看这个情况,穷子很高兴,叫做“虽欣此遇”。因为穷子的目的是什么?他要离开痛苦。小乘佛法,对于成就功德庄严,它没有这个本事给你;但是怎么离开三界、怎么消除三界的业力、怎么解决生死的痛苦,是它的专长。
所以四念处大小乘共修,净土宗也要修,因为你厌离娑婆。你不修四念处,那你厌离娑婆就是个空话,你怎么厌离娑婆呢?我们生生世世在三界轮回的原因,除了业力以外,就是我们喜欢三界的果报,就爱取,没有爱取是不能够滋润业力的。所以净土宗,我们前面说过,净土宗是要内心做出改变才会往生的。不是说你把佛号拿来念一念,然后你就会往生了,按照正常情况是不会往生的。因为你往生你要带业往生,既然是带业往生,你不能把十二因缘那个转盘转得这么炽盛。
所以,佛法解决生死问题,那比外道高明多了。我们说过,外道就修苦行,说,我有生死业,那我就赶快消吧。用痛苦来消业障,你消到什么时候?所以苦行不是办法。佛陀说,业力有一个开关,就是我爱执,那种主宰性。你把那个“我”拿掉,那个轮盘就不会转动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生老病死,你把那个无明关掉,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老病死灭,那个无明就是我爱执。从分段生死来说,那个无明就是我爱执。
所以,佛法的善巧,是从根本去关掉开关。外道是从枝末上——我有业力,我要消业障,所以我这一天就吃三颗米,日食三米;要么就是整天泡在水里面,要不然就是用有刺的植物放在床上,就卧在刺上,用种种苦行来消除业障。不可能的!这个地方就是说,离开痛苦,方法就是证得我空的真理,没有其他的方法消除生死业力。
所以到此为止,达到了双方都满意。那穷子满意我们可以理解,穷子得到涅槃寂静,他没有痛苦了。那么父亲怎么满意呢?我们前面说过,父亲见到儿子是要把家产给他的。你别忘了,小乘的真理就是大乘的真理,这就是《法华经》的思想,声闻智断就是菩萨的无生法忍。就是说,只要你有本事,拉到佛法真如也好,进入空性——沾到真如的一点边也好,后面佛陀就有办法了。只要你入圣位,佛陀一定有办法把你带入真如,迟跟早了。就怕是你没有入佛法真如的一点,就是空性。我们说过空性没有离开真如。后面到了方等、般若,佛陀就有本事把它会归到一佛乘了,我们往下看就知道为什么佛陀满意。佛陀现在可以说胸有成竹,没问题了,因为一如无二如。
丑四、领付家业喻 分二:寅一、敕领家业;寅二、终付家财
寅一、敕领家业
让他领知家业,就是讲到方等、般若二时。看经文。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我们知道,穷子从一个在外面流浪打工的流浪汉,到了大富长者家族打工以后,得到稳定的衣食,甚至于这个长者不断给他加价、加价、加价,他已经非常满意了。但是佛陀似乎是不太满意,还要给他一些增上。但是作为这个穷子来说,他已经是心满意足了。我们看佛陀后面要怎么样再让他进步。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过是已后,就是这个声闻人经过了阿含时,证得阿罗汉果以后。阿罗汉一成就以后,双方面,这个父子关系改变了。什么改变呢?“心相体信。”内心当中互相信任,这个很重要。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为什么呢?儿子为什么相信父亲呢?因为他已经知道这个父亲所言不虚,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所以他怎么样呢?闻大不谤。
所以说,入了圣位以后为什么很好引导?因为他闻大乘法不再毁谤了。不像凡夫,凡夫受到痛苦折磨以后,你跟他讲中道实相,他毁谤,他堕三恶道。所以佛陀非常害怕,佛陀不敢随便地跟业障凡夫讲大乘中道实相的法门,很怕你“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入了圣位以后,佛陀对你有信心,你对佛陀也有信心,互相都有信心,所以你说什么都可以了。
“入出无难。”所以在方等会上,入,他始闻大乘方等法门;出,犹见丈六比丘说小乘法。就是说,阿罗汉们证得阿罗汉果以后,本来都想要入涅槃,但是佛陀以他的威德力把他们叫来听方等经。他听方等经的时候他也是随顺,但是他从法会下来,佛陀还是现丈六比丘相给他说法,所以这两个已经不互相冲突了。一方面听大乘法,一方面习小乘法,这样子对他来说,他可以达到平衡了。
虽然听大乘法,他的内心有变化吗?没有变化,“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这个地方我们说明过,方等是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佛陀展现了大乘的功德,用《维摩诘经》的功德,大乘的不二功德来刺激他。你说他没有改变,其实他还是有改变,叫“动执生疑”。就是他以前在《阿含经》的时候,对涅槃寂静是非常的执着,是百分之百的执着,现在这个执着有点动摇了。他心想,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原来大乘功德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么不好,是这么好。你看文殊菩萨,《维摩诘经》中他们是那么的自在,他们就算显神通都比我好。我显神通能够变出一只鸟,菩萨可以从变成一只鸟,这只鸟又变成十只鸟,这十只鸟又变成一百只鸟。他一看,光是神通力,阿罗汉就比不上大乘了。就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那种自在境界,阿罗汉实在是大开眼界。但是他的心态还是:虽然如此,我还是喜欢涅槃寂静乐。但是已经有一点点动摇了。方等会上的目的就是动执生疑。
我们再看佛陀进一步加码,用般若法水洗除他的法执。
“尔时长者有疾”,这个时候到般若会上,佛陀知道他一期的教化即将结束。“自知将死不久”,没有太多时间等待了,所以就在般若会上说,“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前面这个穷子来到家族是扫厕所,做卑贱的工作,现在让他管理库房。就是说,穷子,你现在在我们这边最资深了,你不要扫厕所,你现在“领知众物”,我的仓库里面什么是金银财宝,有多少,你应该要清清楚楚,以后就归你管理。
般若,叫做转教付财,佛陀要声闻人代替佛陀讲 法空的思想。给谁听呢?给菩萨听。那么声闻人为什么能够讲呢?佛陀就安慰他说,没关系,你讲,你会讲不是你的智慧,是我加持你的。其实蕅益大师说,声闻人会讲,表示他对法空是有所理解,他只是不能承当而已。所以开始怎么样?“领知众物。”就是说,你来做我的管家,你“当体此意”,你应该好好体会一下大乘佛法六度的功德的内涵了,你不能老是活在偏空的涅槃,你要好好了解大乘功德,它是怎么样进出的,怎么样开合,多少的等等。
“今我与汝,便为不异”,这地方说到重点了。就是说,在般若会上佛陀释放的消息是说,虽然你是打工的,虽然我是老板,其实我们之间是没有差别的。这个地方般若会上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蕅益大师说,“加被令说”。就是说,你说的法跟我的法是一样的,所以声闻人说法空的思想以后,佛陀说“如是如是”,你说得太好了,你说的法是如,我的法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佛陀加被他们,所说的法佛陀加以印证。这第一个。
第二个,“法性皆如”。就是众生心如,佛心亦如,一如无二如。你证的空性虽然是我空,我是法空,但是一空无二空,所以“今我与汝,便为不异”。慢慢地怎么样?化解这个声闻人的法执。所以在般若会上说,“汝宜加用心,无令漏失”,你要用功学习,不要老是漏失于偏空的真理当中。
这个长者如此用心,我们看穷子的反应怎么样。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穷子经过领知众物以后,他的心态不一样。我们说过,穷子刚刚来到大富长者家是非常没有自信的、非常怯弱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能够站在大众面前来领导整个大富长者所有的珍宝财物。但是他的心情“无有希取一餐之意”。虽然在般若会上大谈六度的功德、大谈菩提心法门,但是他对这种大乘功德跟菩提心还是不生希求之心,所以他内心当中还是执着于偏空的涅槃,“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到般若会上,蕅益大师说,声闻人密得别益,就是秘密当中已经成就别教的思想。什么意思?别教是大乘的初期,别教是讲无量法门。就是说,你透过布施成就富贵,透过持戒成就尊贵身,透过忍辱成就庄严身,他把“无量的因成就无量的万德之果”讲得清清楚楚。声闻人听了以后他也随喜赞叹,但是他怎么样?别教的功德就差在一个地方,他不知道会归一心,他不知道是众生本具,就差在这里。他以为这些都要修来的。当然,修来也对,但是你修德还有一个性德,他不知道无量功德是众生本具。就是他得到别教的功德,但是没有入圆教。
但是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得出来,他的大乘善根已经开始酝酿,准备启动了。我们说过,声闻人一开始学佛,是来自于厌恶痛苦。后来证得阿罗汉果以后是执着空性,他裹足不前,执着空性。到了般若会上,佛陀把他空性的法执彻底给动摇了,所以到了方等生疑,般若生悔。般若以后他有点后悔了,早知道我应该走这条路才对,你看这个功德这么殊胜。既然是又疑又悔,这个时候就是到了法华会上,就是佛陀正式出手要救拔他的时候了,要“会权入实”了。
寅二、终付家财
我们看寅二,佛陀正式地托付家财,看经文。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好,“复经少时”,就是这个穷子经过《阿含经》的断惑证真以后,经过方等、般若的这样的一种法力的摄受以后,终于到了法华会上的〈序品〉。这个时候佛陀讲《无量义经》,佛陀在〈序品〉放光现瑞,这个时候他也了知了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心万行、万行一心的妙理了。所以这个时候,“父知子意,渐已通泰”,他不再执着于小乘的偏空涅槃之小果,他的心量慢慢地扩大,而且“自鄙先心”,对于过去执着偏空涅槃而放弃了六度的广大的功德,某种程度心生悔恨。所以佛陀知道度化的因缘终于成熟,他的大乘善根终于完全恢复了。
所以长者“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就昭告所有二乘的声闻人,而且会亲族,把过去华严会上的大菩萨,还有国王——这个国王怎么说呢?蕅益大师说这个国王就是大小乘的经典,因为《法华经》可以会所有经典入一佛乘的思想。那么为什么大小乘经叫国王呢?因为每一部经都说它是最好的,每一部经都是国王,在一个国土里面他就是王。那么把大小乘的经典也找来;包括大臣,就是〈序品〉中十八位等觉菩萨;刹帝利就是十地菩萨;居士就是前面的〈序品〉中三贤位的菩萨,诸大菩萨都召集来。“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说这个打工的穷子就是我的亲生儿子。
那他以前是怎么回事呢?“于某城中,舍吾逃走。”这个某城就是说,每一个人善根退失的城不太一样。有些人善根退失,他追求财富去了,从财富之城退失了。你学佛到最后,你今生学佛来生怎么没有学佛呢?因为你生长在富贵家,整天管钱财,或者是被感情,色的因缘,色尘给带走了;或者是追求名,别人的赞美。总之,众生退转善根的因缘是各各差别,所以叫某城,每一个人从什么地方逃走不一样。
逃走以后,“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在六道里面轮回,到人天三恶道等等。“其本字某,我名某甲。”他过去蒙佛陀教化的时候,或者在家,或者出家,有一个法号。但是现在已经怎么样?过去逃走,逃走以后,“昔在本城,怀忧推觅”。我在“本城”,我在法身的大般涅槃的时候,老是在思念这些在三界流浪、过去被我度化的三乘的诸子,看看有没有度化的根机。“忽于此间遇会得之”,就是终于感应道交了,穷子的出离心、佛陀的大悲心,终于不期而遇。
“此实”,这个人真的是我所生的儿子,我也是他真实的父亲。“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我这些珍宝都是这个穷子所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我所说的这个功德怎么妙用,我前面在方等、般若都跟你讲清楚了,你只要直下承当就好。这个不是技术的问题了,只是你心态的问题。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听到佛陀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们看这个穷子怎么反应。“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这个穷子已经不像前面那么的小智德薄,闻大逃避,而是怎么样?生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且他作如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而此宝藏自然而至。”穷子来到大富长者家,是追求衣食,远离痛苦。没想到这么一个经过以后,居然继承了这个长者所有的财富。
当然,这个核心思想,他为什么能够“会权入实”呢?就是不求而得,这个很重要。诸位!我们刚开始修行要有所得,我们必须让自己踏出第一步。因为我们面对烦恼业力的时候,一开始从解脱的角度,要找到一个你满意的结果,比方说极乐世界,比方说偏空涅槃。就是说,你要离开三界,你要给自己一个让你自己满意的理由,来说服你自己。你说我离开三界没有任何理由,那你不会离开的。凡夫的角度一定要先有一个目标。
但是你从解脱到成佛的时候,成佛就不能求了。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是穷子,你有两个选择:你还想领工资,那你一辈子就打工的,就算你做到管理者、当家师,你只要领工资,你就不是老板的儿子。没有看到哪一个家族企业还在领工资的。“不求自得”是说,他本来是有所求而来到家族,后来他终于知道不求是最圆满的求。他因为不求,也不再执着涅槃了,所以他的真如本性就显现了。
有一位禅师,他问另一位禅宗的大德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是禅宗的心法是什么?这个禅宗大德说:“与汝互动者是。”这句话说得好!与汝互动者是,就是“不求自得”。就是说,你念佛,你念佛的时候心中出现佛号。
诸位!谁跟佛号互动?不是嘴巴念佛,是你的心跟佛号互动嘛。当你持咒的时候,与汝互动者是。说我心中创造一个咒语,谁跟这个咒语互动?能念的心,所念的咒语,是你的心跟它互动。好,阿罗汉他为什么不求自得呢?说,好,我喜欢偏空涅槃的寂静,与汝互动者是。谁跟空性的涅槃寂静互动?就是你的心。
所以没有错,诸位!这是一个过程。我们刚开始遭遇痛苦,我们要有所求来离开痛苦,叫做解脱道。解脱道一定要有所求。但是解脱道进入到菩提道的时候,你有所求,你就不能成佛了。所以这个佛法是一个过程。我们刚开始用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来引导我们离开三界。但是我跟你保证,你到了极乐世界的时候心态会改变,你因为有所求而往生,但是你到了极乐世界,因为无所求你才可以成佛。
不过没关系,佛法讲权法妙、实法妙,现在是要有所求,因为现在是你要解脱嘛。当然就是说,〈譬喻品〉跟〈信解品〉都是先权后实,先有所求,再不求自得。到了〈药草喻品〉就不一样,〈药草喻品〉是更高了,那是佛陀做总结了。就是我们经过〈譬喻品〉和〈信解品〉的会权入实,先解脱再成佛以后,到了〈药草喻品〉是权实不二,它把解脱道的有所求跟菩提道的无所求同时操作。所以我们现在学的叫“会权入实”,到了〈药草喻品〉是“权实不二”。对我们来说当然是比例的问题,就是你怎么样操作有所求的权法跟内观的无所求的真如,这个是要多少比例,那你就各人去操作。
总而言之,穷子从一个打工的升到最高的一个管理者——当家师,他为什么变成儿子?就是四个字,因为他“不求”,所以“自得”,就这样子,要超越因果法。你还想追求回报,你就永远不会成佛。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下一堂课我们用附表做一个总结。
http://www.zoujinbukexue.com/yt108322/416494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zoujinbukexue.com。走进不科学手机版阅读网址:www.zoujinbukexue.com
我们前面说过,穷子的流浪,是因为他舍离了三宝,慢慢流转以后,善根退转了,但是他的出离心没退,这是他唯一得到救拔的地方。我们说过,一个人要得到佛陀的救拔,基本的就是出离心。就是,你不能解决痛苦,但至少你要知道这个是痛苦。就是“知苦”,这是基本,这是佛陀度化你的底限。你连人生是痛苦的都不知道,那你这个人就没法度化了,没办法度化了。因为你所有的修行的激发点、出离心都来自于知苦,其他都可以慢慢来。
这个穷子虽然智慧退失了、菩提心退失了,但是他对痛苦的觉察这一块是在的,所以佛陀和他相遇以后,就展开了善根修补的工作。只要你知道这个人生是痛苦的,有出离心,那所有的都可以想办法了。所以佛陀就利用他要厌离痛苦的心态,带他到二乘的四谛法门;四谛法门以后,佛陀为了能够更亲近这个穷子,就脱下了富贵的衣服,穿上污秽的衣裳,那么跟他怎么样呢?同事摄。
但是,你不是只用色身来摄受他,你还得要佛法来开导他。我们看佛陀在他工作的时候做了哪些开导。看经文。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实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这段是佛陀对于这个穷子的一段开示。这段开示等于是开示了三十七道品。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七科,叫做七科道品。
首先我们看第一科,“语诸作人”。
佛陀就开导扫厕所的这个穷子。他开导什么呢?开导四念处法。这个四念处法是一个正修,它观察的对象有四个:身、受、心、法。身、受是一组,心、法是一组。
我们对于色身跟感受产生贪爱的烦恼,所以佛陀用不净跟苦来对治。比方说,我们为什么会贪爱呢?要么就来自于物质世界,就是身,你可能吃了美好的食物,或者是享受什么样的游戏,这个贪爱是由色身产生的;或者是来自于感受,一种心灵的感受。不管是来自于物质还是来自于精神,这种快乐,佛陀要我们观察不净跟苦来面对。
其实,在四念处操作的时候有别相念、总相念,但真正操作起来是互相作用。比方说对治爱取,我们净土宗也是要对治的,因为你厌离娑婆,第一个对治的就是爱取。对治爱取有两个:一个是不净,一个是苦谛。不净就是说,虽然这个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会给你快乐的感受,但是你要想一件事情,这个快乐是有过失的、不净的。就是它这个美好的蛋糕的背后是有毒药,“初虽美味,终成大患”。什么样的过失呢?它里面有烦恼业力。你享受这个快乐,你就要付出老病死的折磨的代价。“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所以“非实安乐住”。所以,遇到三界的快乐,你要做如是思惟:这个快乐只是一时的,但是你要付出以后长远的痛苦。所以用这种苦谛跟不净的思惟来调伏你的爱烦恼,这是第一个。调伏爱烦恼,意思就是建立出离心。
有出离心当然不够。第二个,“观身受心法”这个“心”。什么叫心呢?就是“我”的自体。我们凡夫去掌控人生,就来自于内心,那个内心捏造一个“我”,能够常、一、主宰的我。这个“法”就是“我所”,由我所掌控的人、事、地、物都叫法,我所。这个对治法就是无常、无我。
当然有两个选择。你可以先从“我所”控制。比方说,我们有些人喜欢去掌控子女。这个子女好,你就高兴;子女要是不听话,你就痛苦。这种主宰性来自于外境,你就观察无常、无我,这些都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的,这人生是不能掌控的。人生在世那叫做业力的释放,完全都是业力在释放。业力会好,它就会好;业力会不好,它就不好。众生各有各的业力,不是我们说了算。所以,你可以从“法”上来对治主宰。或者,你可以直接观你的内心。你的内心,这个“我”是不可得,那你看我们的心刹那刹那生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所以,用无常、无我来破除我跟我所,这个就是空正见。
所以,整个声闻法,就是一个出离心、一个空正见。就是透过四念处,身、受、心、法。就是出离心,放弃主宰,就这两件事情。那么这样子生死业力就慢慢慢慢地沉淀、淡薄乃至于断除。这第一个,“语诸作人”,就是四念处。
第二科,就是“汝等勤作,勿得懈息”,这是四正勤。
四念处,我们刚开始可能是一个闻慧,那慢慢怎么样呢?要不断地加强观慧的相续。就是你不是只有知道,要每天有一个功课来观照,让它辗转相续。所以,这个四正勤就是,你要能够让这个观慧辗转相续到煖位,就入这个内凡的加行位,叫做煖位。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佛陀就是用这样的一种四念处,然后再加上精进,这种方便来诱导他,使令这个穷子慢慢地随顺于空性,也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这是第二个,透过四正勤来加强他的观慧。
第三,四如意足。
“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前面的四正勤是偏重在观慧的增长,这个四如意足偏重在禅定的成就。就是你现在不能只是打坐、修止观,你要成就禅定,开始要息诸缘务,加强专注,修这个欲、勤、心、观。禅定第一个,欲。你要有得到禅定的强烈的欲望,我一定要得到禅定。然后再透过精进、透过心——就是专注、观——就是配合四念处的观慧,慢慢调伏妄想,对治昏沉,慢慢得到禅定,这个禅定就入顶位。煖、顶、忍,这个四加行的第二个,到顶了。
到了顶位以后,佛陀就给他怎么样?加价。一开始本来谈的工资是多少,现在给他加倍。为什么呢?就是说,本来是四念处的观慧是散乱心的,但是他这个观慧得到禅定以后,他有什么好处呢?“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有了禅定以后,你再修行就更自在了。比方说米,米就是我空,米比较粗;面就比较细,它的本质比较细,就是法空。所以声闻人又有法空。不过,这个法空跟大乘法空不一样。那么盐醋,这个盐就是调味料,盐就是无常的智慧,醋就是苦谛的智慧。透过无常跟苦谛的调治,使令这个止观出入更自在,就是“莫自疑难”。这个是禅定的好处,使令他修止修观更加的自在。“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那么禅定还可以怎么样?产生神通,五种神通来供给我们日常生活的妙用。这个是讲到四如意足成就以后价钱就加倍。
第四个,“好自安意”。好自安意就是成就五根。
五根就入忍位了。信、进、念、定、慧。我们前面没有成就根,没有成就信根之前你怎么知道你拜佛已经达到信根了?信,就是你愿意随顺。你拜佛的时候你带勉强,念佛的时候带勉强,表示你对佛号这个法是排斥的,带点勉强,所以你这个信根不具足。但是你信根生起以后,你那个心要进入佛号的时候就很自然,“好自安意”。一个人对整个佛号生起信、进、念、定、慧善根的时候,他佛号念起来是安稳自在。这是成就五根。
第五个,进一步,“我如汝父,勿复忧虑”,那么就成就五力。
五根是生善,生起善根;五力就破恶了,成就破恶。这个时候,成就五力以后,佛陀就开始鼓励他、安慰他了。因为成就五力以后,他入了世第一。世第一,离小乘的见道位初果就很靠近了,非常接近,所以他就不用再忧虑。为什么呢?因为到世第一他不退转于凡夫了。
所以佛陀这个时候要加把劲,佛陀就鼓励他说:“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他说,我年纪大了(就比喻佛陀已经证得无学了),我自己已经证得无学了,佛陀作证。而你智断未成,但是没关系,你就差那一步了。我观察你工作时,你现在的工作,没有欺诳,就是信力成就,没有懈怠就是精进力成就,没有瞋就是正念力成就,没有恨就是正定力成就,没有怨言就是智慧力成就。我看不出你有这种欺怠、瞋恨、怨言,所以你的修行应该很快要成就了。
所以佛陀就给他安慰,从今以后,你“如所生子”。诸位!穷子是一个外来打工的人,佛陀竟然跟他说,你现在跟我的关系就很像是我的儿子了。虽然还不是儿子,但是我们关系已经亲密到,就是说我已经把你当儿子看了,是这样子。这个到了世第一了。
最后第六,七菩提分。
“实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经过佛陀前面的五根、五力的鼓励、开导以后,最后 入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就正式地证得我空,断了三界的见惑,这个时候“名之为儿”。因为他已经怎么样?接触了佛陀的道法。
诸位!小乘的道法就是大乘的道法,《法华经》就是这样说的。声闻智断就是菩萨无生法忍,这个是其他经典没有讲到的。一般其他经典是小乘、大乘分得很清楚,我空就是我空,真如就是真如。《法华经》不是这个看法。《法华经》认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真理只有一个。所以当他证得法性的时候,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名之为儿”,你现在在菩提道上已经是算是儿子了。当然,这时候离真正的真如的儿子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一般小乘我们叫做什么?我们叫做庶子。菩萨是长子,旁边的生的叫庶子,至少他是一个儿。
我们看经文,最后一段。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前面经过佛陀的开导,从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以后证得初果,名之为儿。那接着后半段就断思惑了,要断惑证真了。这个时候“穷子虽欣此遇”,一个人见到心中光明的时候,他是欢喜的,证得我空。而且他会知道,一个人成就圣道以后,他一定会知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一定知道他证得圣果了。证得圣果不用问别人,他自己可以印证的。
“犹故自谓客作贱人”,就是说,虽然证得初果,但是还不能发菩提心。就好像说,你一个打工的,你再怎么工作、跟老板的关系再怎么好,老板把你当作儿子看待,但是这个打工的人总是觉得说,我还是个打工的,客作贱人,我是外面的,我不是家族的一部分,我是外来打工的。他还是这样想,所以他觉得他跟佛陀还是不一样。
最后,“由是之故”,经过二十年,经过八正道分。其实八正道分的第一个,“正见、正思惟”的那个正见,是无漏的智慧,是见道以后起修道。所以八正道分不是凡夫修的,理论上八正道分是他从初果见道以后生起的修道。那么这个地方经过了二十年是怎么说呢?就是无间断惑、解脱道证真。他经过无间道、解脱道、无间道、解脱道……次第地断三界的八十一品思惑,最后证得我空的真如,成就阿罗汉果。就是经过二十年,成就二乘的圆满果位。
那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穷子来到了大富长者的家族来打工,大富长者不但给他很多的钱,还陪着他一起工作,不断开导他。那么最后的结果叫做什么呢?“如所生子。”关系到这么密切了。就是说,你虽然是外来的,但是我已经把你当作儿子看待了。但是,这个穷子是怎么想呢?虽然老板对他很好,这个人还是怎么样?“客作贱人。”说我还是打工的,你对我好是一回事,我不敢直接承认我是你的儿子。
我们从这段经文来看,等于是创造双赢了。看这个情况,穷子很高兴,叫做“虽欣此遇”。因为穷子的目的是什么?他要离开痛苦。小乘佛法,对于成就功德庄严,它没有这个本事给你;但是怎么离开三界、怎么消除三界的业力、怎么解决生死的痛苦,是它的专长。
所以四念处大小乘共修,净土宗也要修,因为你厌离娑婆。你不修四念处,那你厌离娑婆就是个空话,你怎么厌离娑婆呢?我们生生世世在三界轮回的原因,除了业力以外,就是我们喜欢三界的果报,就爱取,没有爱取是不能够滋润业力的。所以净土宗,我们前面说过,净土宗是要内心做出改变才会往生的。不是说你把佛号拿来念一念,然后你就会往生了,按照正常情况是不会往生的。因为你往生你要带业往生,既然是带业往生,你不能把十二因缘那个转盘转得这么炽盛。
所以,佛法解决生死问题,那比外道高明多了。我们说过,外道就修苦行,说,我有生死业,那我就赶快消吧。用痛苦来消业障,你消到什么时候?所以苦行不是办法。佛陀说,业力有一个开关,就是我爱执,那种主宰性。你把那个“我”拿掉,那个轮盘就不会转动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生老病死,你把那个无明关掉,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老病死灭,那个无明就是我爱执。从分段生死来说,那个无明就是我爱执。
所以,佛法的善巧,是从根本去关掉开关。外道是从枝末上——我有业力,我要消业障,所以我这一天就吃三颗米,日食三米;要么就是整天泡在水里面,要不然就是用有刺的植物放在床上,就卧在刺上,用种种苦行来消除业障。不可能的!这个地方就是说,离开痛苦,方法就是证得我空的真理,没有其他的方法消除生死业力。
所以到此为止,达到了双方都满意。那穷子满意我们可以理解,穷子得到涅槃寂静,他没有痛苦了。那么父亲怎么满意呢?我们前面说过,父亲见到儿子是要把家产给他的。你别忘了,小乘的真理就是大乘的真理,这就是《法华经》的思想,声闻智断就是菩萨的无生法忍。就是说,只要你有本事,拉到佛法真如也好,进入空性——沾到真如的一点边也好,后面佛陀就有办法了。只要你入圣位,佛陀一定有办法把你带入真如,迟跟早了。就怕是你没有入佛法真如的一点,就是空性。我们说过空性没有离开真如。后面到了方等、般若,佛陀就有本事把它会归到一佛乘了,我们往下看就知道为什么佛陀满意。佛陀现在可以说胸有成竹,没问题了,因为一如无二如。
丑四、领付家业喻 分二:寅一、敕领家业;寅二、终付家财
寅一、敕领家业
让他领知家业,就是讲到方等、般若二时。看经文。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我们知道,穷子从一个在外面流浪打工的流浪汉,到了大富长者家族打工以后,得到稳定的衣食,甚至于这个长者不断给他加价、加价、加价,他已经非常满意了。但是佛陀似乎是不太满意,还要给他一些增上。但是作为这个穷子来说,他已经是心满意足了。我们看佛陀后面要怎么样再让他进步。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过是已后,就是这个声闻人经过了阿含时,证得阿罗汉果以后。阿罗汉一成就以后,双方面,这个父子关系改变了。什么改变呢?“心相体信。”内心当中互相信任,这个很重要。我相信你,你也相信我。为什么呢?儿子为什么相信父亲呢?因为他已经知道这个父亲所言不虚,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所以他怎么样呢?闻大不谤。
所以说,入了圣位以后为什么很好引导?因为他闻大乘法不再毁谤了。不像凡夫,凡夫受到痛苦折磨以后,你跟他讲中道实相,他毁谤,他堕三恶道。所以佛陀非常害怕,佛陀不敢随便地跟业障凡夫讲大乘中道实相的法门,很怕你“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入了圣位以后,佛陀对你有信心,你对佛陀也有信心,互相都有信心,所以你说什么都可以了。
“入出无难。”所以在方等会上,入,他始闻大乘方等法门;出,犹见丈六比丘说小乘法。就是说,阿罗汉们证得阿罗汉果以后,本来都想要入涅槃,但是佛陀以他的威德力把他们叫来听方等经。他听方等经的时候他也是随顺,但是他从法会下来,佛陀还是现丈六比丘相给他说法,所以这两个已经不互相冲突了。一方面听大乘法,一方面习小乘法,这样子对他来说,他可以达到平衡了。
虽然听大乘法,他的内心有变化吗?没有变化,“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这个地方我们说明过,方等是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佛陀展现了大乘的功德,用《维摩诘经》的功德,大乘的不二功德来刺激他。你说他没有改变,其实他还是有改变,叫“动执生疑”。就是他以前在《阿含经》的时候,对涅槃寂静是非常的执着,是百分之百的执着,现在这个执着有点动摇了。他心想,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原来大乘功德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么不好,是这么好。你看文殊菩萨,《维摩诘经》中他们是那么的自在,他们就算显神通都比我好。我显神通能够变出一只鸟,菩萨可以从变成一只鸟,这只鸟又变成十只鸟,这十只鸟又变成一百只鸟。他一看,光是神通力,阿罗汉就比不上大乘了。就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那种自在境界,阿罗汉实在是大开眼界。但是他的心态还是:虽然如此,我还是喜欢涅槃寂静乐。但是已经有一点点动摇了。方等会上的目的就是动执生疑。
我们再看佛陀进一步加码,用般若法水洗除他的法执。
“尔时长者有疾”,这个时候到般若会上,佛陀知道他一期的教化即将结束。“自知将死不久”,没有太多时间等待了,所以就在般若会上说,“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前面这个穷子来到家族是扫厕所,做卑贱的工作,现在让他管理库房。就是说,穷子,你现在在我们这边最资深了,你不要扫厕所,你现在“领知众物”,我的仓库里面什么是金银财宝,有多少,你应该要清清楚楚,以后就归你管理。
般若,叫做转教付财,佛陀要声闻人代替佛陀讲 法空的思想。给谁听呢?给菩萨听。那么声闻人为什么能够讲呢?佛陀就安慰他说,没关系,你讲,你会讲不是你的智慧,是我加持你的。其实蕅益大师说,声闻人会讲,表示他对法空是有所理解,他只是不能承当而已。所以开始怎么样?“领知众物。”就是说,你来做我的管家,你“当体此意”,你应该好好体会一下大乘佛法六度的功德的内涵了,你不能老是活在偏空的涅槃,你要好好了解大乘功德,它是怎么样进出的,怎么样开合,多少的等等。
“今我与汝,便为不异”,这地方说到重点了。就是说,在般若会上佛陀释放的消息是说,虽然你是打工的,虽然我是老板,其实我们之间是没有差别的。这个地方般若会上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蕅益大师说,“加被令说”。就是说,你说的法跟我的法是一样的,所以声闻人说法空的思想以后,佛陀说“如是如是”,你说得太好了,你说的法是如,我的法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佛陀加被他们,所说的法佛陀加以印证。这第一个。
第二个,“法性皆如”。就是众生心如,佛心亦如,一如无二如。你证的空性虽然是我空,我是法空,但是一空无二空,所以“今我与汝,便为不异”。慢慢地怎么样?化解这个声闻人的法执。所以在般若会上说,“汝宜加用心,无令漏失”,你要用功学习,不要老是漏失于偏空的真理当中。
这个长者如此用心,我们看穷子的反应怎么样。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穷子经过领知众物以后,他的心态不一样。我们说过,穷子刚刚来到大富长者家是非常没有自信的、非常怯弱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能够站在大众面前来领导整个大富长者所有的珍宝财物。但是他的心情“无有希取一餐之意”。虽然在般若会上大谈六度的功德、大谈菩提心法门,但是他对这种大乘功德跟菩提心还是不生希求之心,所以他内心当中还是执着于偏空的涅槃,“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到般若会上,蕅益大师说,声闻人密得别益,就是秘密当中已经成就别教的思想。什么意思?别教是大乘的初期,别教是讲无量法门。就是说,你透过布施成就富贵,透过持戒成就尊贵身,透过忍辱成就庄严身,他把“无量的因成就无量的万德之果”讲得清清楚楚。声闻人听了以后他也随喜赞叹,但是他怎么样?别教的功德就差在一个地方,他不知道会归一心,他不知道是众生本具,就差在这里。他以为这些都要修来的。当然,修来也对,但是你修德还有一个性德,他不知道无量功德是众生本具。就是他得到别教的功德,但是没有入圆教。
但是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得出来,他的大乘善根已经开始酝酿,准备启动了。我们说过,声闻人一开始学佛,是来自于厌恶痛苦。后来证得阿罗汉果以后是执着空性,他裹足不前,执着空性。到了般若会上,佛陀把他空性的法执彻底给动摇了,所以到了方等生疑,般若生悔。般若以后他有点后悔了,早知道我应该走这条路才对,你看这个功德这么殊胜。既然是又疑又悔,这个时候就是到了法华会上,就是佛陀正式出手要救拔他的时候了,要“会权入实”了。
寅二、终付家财
我们看寅二,佛陀正式地托付家财,看经文。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好,“复经少时”,就是这个穷子经过《阿含经》的断惑证真以后,经过方等、般若的这样的一种法力的摄受以后,终于到了法华会上的〈序品〉。这个时候佛陀讲《无量义经》,佛陀在〈序品〉放光现瑞,这个时候他也了知了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心万行、万行一心的妙理了。所以这个时候,“父知子意,渐已通泰”,他不再执着于小乘的偏空涅槃之小果,他的心量慢慢地扩大,而且“自鄙先心”,对于过去执着偏空涅槃而放弃了六度的广大的功德,某种程度心生悔恨。所以佛陀知道度化的因缘终于成熟,他的大乘善根终于完全恢复了。
所以长者“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就昭告所有二乘的声闻人,而且会亲族,把过去华严会上的大菩萨,还有国王——这个国王怎么说呢?蕅益大师说这个国王就是大小乘的经典,因为《法华经》可以会所有经典入一佛乘的思想。那么为什么大小乘经叫国王呢?因为每一部经都说它是最好的,每一部经都是国王,在一个国土里面他就是王。那么把大小乘的经典也找来;包括大臣,就是〈序品〉中十八位等觉菩萨;刹帝利就是十地菩萨;居士就是前面的〈序品〉中三贤位的菩萨,诸大菩萨都召集来。“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说这个打工的穷子就是我的亲生儿子。
那他以前是怎么回事呢?“于某城中,舍吾逃走。”这个某城就是说,每一个人善根退失的城不太一样。有些人善根退失,他追求财富去了,从财富之城退失了。你学佛到最后,你今生学佛来生怎么没有学佛呢?因为你生长在富贵家,整天管钱财,或者是被感情,色的因缘,色尘给带走了;或者是追求名,别人的赞美。总之,众生退转善根的因缘是各各差别,所以叫某城,每一个人从什么地方逃走不一样。
逃走以后,“竛竮辛苦五十余年”,在六道里面轮回,到人天三恶道等等。“其本字某,我名某甲。”他过去蒙佛陀教化的时候,或者在家,或者出家,有一个法号。但是现在已经怎么样?过去逃走,逃走以后,“昔在本城,怀忧推觅”。我在“本城”,我在法身的大般涅槃的时候,老是在思念这些在三界流浪、过去被我度化的三乘的诸子,看看有没有度化的根机。“忽于此间遇会得之”,就是终于感应道交了,穷子的出离心、佛陀的大悲心,终于不期而遇。
“此实”,这个人真的是我所生的儿子,我也是他真实的父亲。“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我这些珍宝都是这个穷子所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我所说的这个功德怎么妙用,我前面在方等、般若都跟你讲清楚了,你只要直下承当就好。这个不是技术的问题了,只是你心态的问题。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听到佛陀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们看这个穷子怎么反应。“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这个穷子已经不像前面那么的小智德薄,闻大逃避,而是怎么样?生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且他作如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而此宝藏自然而至。”穷子来到大富长者家,是追求衣食,远离痛苦。没想到这么一个经过以后,居然继承了这个长者所有的财富。
当然,这个核心思想,他为什么能够“会权入实”呢?就是不求而得,这个很重要。诸位!我们刚开始修行要有所得,我们必须让自己踏出第一步。因为我们面对烦恼业力的时候,一开始从解脱的角度,要找到一个你满意的结果,比方说极乐世界,比方说偏空涅槃。就是说,你要离开三界,你要给自己一个让你自己满意的理由,来说服你自己。你说我离开三界没有任何理由,那你不会离开的。凡夫的角度一定要先有一个目标。
但是你从解脱到成佛的时候,成佛就不能求了。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是穷子,你有两个选择:你还想领工资,那你一辈子就打工的,就算你做到管理者、当家师,你只要领工资,你就不是老板的儿子。没有看到哪一个家族企业还在领工资的。“不求自得”是说,他本来是有所求而来到家族,后来他终于知道不求是最圆满的求。他因为不求,也不再执着涅槃了,所以他的真如本性就显现了。
有一位禅师,他问另一位禅宗的大德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就是禅宗的心法是什么?这个禅宗大德说:“与汝互动者是。”这句话说得好!与汝互动者是,就是“不求自得”。就是说,你念佛,你念佛的时候心中出现佛号。
诸位!谁跟佛号互动?不是嘴巴念佛,是你的心跟佛号互动嘛。当你持咒的时候,与汝互动者是。说我心中创造一个咒语,谁跟这个咒语互动?能念的心,所念的咒语,是你的心跟它互动。好,阿罗汉他为什么不求自得呢?说,好,我喜欢偏空涅槃的寂静,与汝互动者是。谁跟空性的涅槃寂静互动?就是你的心。
所以没有错,诸位!这是一个过程。我们刚开始遭遇痛苦,我们要有所求来离开痛苦,叫做解脱道。解脱道一定要有所求。但是解脱道进入到菩提道的时候,你有所求,你就不能成佛了。所以这个佛法是一个过程。我们刚开始用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庄严来引导我们离开三界。但是我跟你保证,你到了极乐世界的时候心态会改变,你因为有所求而往生,但是你到了极乐世界,因为无所求你才可以成佛。
不过没关系,佛法讲权法妙、实法妙,现在是要有所求,因为现在是你要解脱嘛。当然就是说,〈譬喻品〉跟〈信解品〉都是先权后实,先有所求,再不求自得。到了〈药草喻品〉就不一样,〈药草喻品〉是更高了,那是佛陀做总结了。就是我们经过〈譬喻品〉和〈信解品〉的会权入实,先解脱再成佛以后,到了〈药草喻品〉是权实不二,它把解脱道的有所求跟菩提道的无所求同时操作。所以我们现在学的叫“会权入实”,到了〈药草喻品〉是“权实不二”。对我们来说当然是比例的问题,就是你怎么样操作有所求的权法跟内观的无所求的真如,这个是要多少比例,那你就各人去操作。
总而言之,穷子从一个打工的升到最高的一个管理者——当家师,他为什么变成儿子?就是四个字,因为他“不求”,所以“自得”,就这样子,要超越因果法。你还想追求回报,你就永远不会成佛。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下一堂课我们用附表做一个总结。
http://www.zoujinbukexue.com/yt108322/416494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zoujinbukexue.com。走进不科学手机版阅读网址:www.zoujinbuke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