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18开始

18开始

    李鸿章也不能直接决断。事情关乎一个集团的未来。必须要先看看集团内所有人的想法。要不然,太过刚愎自用,必然会出大问题的。

    但李鸿章是谁?位高权重,又能识人,身边少有昏庸之辈,立刻有精明强干的幕僚,把张克所言,刚才所说的想法要点都呈写出来。

    供让大家参阅,深思,虽然不能离开大堂。但也有讨论,各自争论不休不说,却也分成了几个派别。

    有些东西没有接触过。普通人其实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但是如果有人把窗户纸点破了,那你千万不要认为有些普通人深思熟虑后会不识货。

    最明显的就是负责洋务这一部分的人,和钱打交道的幕僚,几乎人人支持。

    军队那边也有很多人支持。维持现状不过是待死而已,小兵都忧虑明白的事,不如奋起而搏。

    倒是是传统的文官,思考的,顾虑就多了。

    少有几个人支持?但大部分人还是摇摆,直言要深思,慎重,不能急躁。

    李鸿章本来就有所倾向,见支持张可的人还不少。本就是果决之人,立刻说道“做大事,事缓则圆,眼光长远,行事微末,日久见功。君泽,你马上写个奏折,我明天就递上去。然后你连夜出京。”

    李鸿章让让张克来写,这是台阶,把折子递上去,这是很明显的进攻。

    让张克出京是为了保护他,以免有变。

    自己进宫是为了以示诚意,有所转还,不至于闹到不可开交。

    结果也已经很明显了,李鸿章说的是《做大事》。

    有很多事情不用说的那么明显。李做了决断,有了结果,也有余地,众人也就不再拖延,各自行事。除了张克要写完奏折,然后连夜出京,就算完成任务以外。

    剩下的幕僚就要考虑方方面面了,开始制定计划,有些东西要慢慢实行下去,做准备也不在一时,军官回营等消息。

    写完被过目,被批改,指教,写完都快日出了。

    叫张过起来,看张克眼睛都是血丝,一看就一宿没睡,被府里安排了马车直接出城奔火车站而去,也不敢多问。

    在火车上睡了一会,到夜里回到唐山,吃点东西直接睡了。第二天,起来,把亲近要害,可以信任的人都叫来,把事一说,后续安排下去,大家知道张克拜了李鸿章为师,不会有事,也不惊慌,只是听着安派。

    没什么特别的,主要就是正式让苏进,李国道接班,私相授予,但这才是正常的。

    原虎,王鹏,不是有抱负吗?考虑唐山防御,万人十万人规模,琢磨去把。

    未及晚上,发电报到了,褫夺官位,打为白身,杖二十。

    连夜准备,深夜皇差就到了,赶紧打点,估计中堂在上面,也关照他们上司了,收钱打人两不误,但没出大事,算很有分寸了,没撩衣服,张克垫点东西也没管。

    张克听到20这数的时候,还以为会落下病根,结果完事了是皮外伤,没残。

    在厂里安心养病,在北京友文撑着,钱开始到位,第二套设备,已经到岸。一个多月才下床,两个月才见好。

    已经到了年底,开始大量出钢,出铁。张克待不住,铁路铺设,越过六股河的事怎么没动静?

    那边给老师打招呼,要去巡视北洋铁路局,

    北洋铁路局是李鸿章一手创立,管理官员都是自己人,李府开会时还见过,自然不会怠慢。

    但也没啥提的,说到明年修往东北的铁路相关事,只说被大河阻拦,张克找人,他提起了一个人,就是他在今年去年修京津铁路,很出色。(有人急有人不急,你别找别人事,着急你就自己办了。)

    这就是留美幼童詹天佑。詹天佑家庭从小就教育外文,所以去留学没障碍,关系厉害或者有钱,留学直接住校长家里,(小学)所以虽然是九年被召回,但是唯二正经的大学毕业生。

    1881年回国。

    (1893年)修建古冶至山海关段最艰巨工程——滦河铁桥。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首次在我国铁路使用压气沉箱法修建滦河铁桥桥墩基础成功,解决了英国工程师未能解决的因滦河洪水季节水流冲毁打桩而形成的施工困难问题,引起中外注意。此桥为17孔钢梁,全长约640余米,为我国当时最长铁桥。被选入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为中国工程师入此会之始。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任北洋官铁路局帮工程师,率队测量、修建津卢铁路(天津至卢沟桥)。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率队修建津卢铁路。

    修好了铁路,该升官,但没关系怎么升?哪个上官看的到?他这时忙着跑关系。

    也就是他上司去开会了,知道情况危急,所以直接推荐,也不私藏,玩官场的道道。

    等见了面,互相亲近不说,知道张克就是主持唐山铁厂的人,也很佩服。

    张克炼钢轨,詹天佑铺设铁路,想修到哪里就修到哪里,想修多远就修多远。

    留洋的,彼此也更习惯,什么都直接说,官面上的事,十几年了,还是不习惯,加上蹉跎岁月。

    张克上面就是李中堂,直接到顶了,事少,有前途。

    张克,地位高,也不拐弯,直接指派,也别忙其他的啦。马上带人,带设备,去勘探,山海关往关外去的路线,(甲午前已经到了高岭,这时到了绥中1897.7,还卡在六合桥)开始干活,张克陪着一起去,在路上派人给友文打电报,直接升官,等消息就是,那叫一个简单。

    詹天佑是技术官,靠技术吃饭,官场看十年,该懂都懂了,但在下面,消息不可能灵通,路上聊起国家的困难,官场的腐朽,东北的危险,工业的难处,将来想往内地修路卖铁,说的十分投机,詹天佑也忧心,也振奋,身受同感。

    张克直说,将来要大修铁路,你分身乏术,修到东北确实着急,但后面一定要脱手,转去做教育,国内先修平原地带,简单上手快,主要是架桥,要储备人才。

    后面我来运作,一路说个不停。

    坐火车到绥中,爬冰过河,看刚开始修的桥,真着急啊。

    过河以后,车还好找,这个地方都自古以来都是交通的要道,大路很完备,眼瞅也有人家,住宿。

    一路过来其实也没什么,都是缓坡平地,要紧的地方不多。主要就是看看路上有没有什么难点,后面没有什么大河,但小河不少,这些小河也要勘探一下,打听一下时节水文变化信息,长度什么的,然后为来年架设铁路,做材料准备。

    使用的钢材是要根据河的长度,来设计的。用多少水泥什么的数据,都要提前规划,好从几百里之外运过来,到时才不卡进度。

    葫芦岛要找码头看一看,不行先绕开六合河,走海陆葫芦岛上去,两头修,再向北看到了锦州北的小凌河,看到这河,还要一年?地图上知道有,但看到又是一回事,怎么回事?大家都不急?什么时候能修到东北?

    张克知道列强不怀好意后,看外国人神经兮兮的,不会是毛子,鬼子花钱买通人了吧?

    在日本也见过人家修铁路,速度搜搜的,李鸿章眼光没问题,察觉到日本有动作,1893开始向东北修铁路,现在1897马上过年1898了,五年了没修到锦州,刚修到绥中,六河桥要一年时间,才刚开始建。

    一句话,必须马上修,和六合桥一起干,明年一年时间。

    回去求爷爷告奶奶找钱,(看清朝向关外修路,十年没修通,到辽河卡主啦,再也没踏过去一步,毛子不到六年,中东路修完了,那可是过大河,大江1897到1902完了,西伯利亚大铁路修15年)

    再向北到大凌河,麻了,(历史日俄战争打完,铁路才到东北是有道理的,)

    再到东北平原,看辽河,看这大河,啥也不说,果断顺着平原直接向北到新民,和沈阳隔了一条河,最多到这里了,太远够不到了,时间考虑,看不到未来了。

    剩下的就是开春以后大规模招募劳力工人,平整土地。招工不难,现在什么地方都有饿的讨饭的人,找地方吃饭的人。

    木头也很简单,沿路西边的山上和东北,提前架设蒸汽锯木头的机器,但也白扯,工业太薄弱了,还是靠人。

    碎石,炸山开采,上人肯定慢,最好是上机器,这个要考虑,碎石机,该采购,架设在铁路边用的上。

    等他们回来,又是一个年已经过完了,张克挺不好意思的,毕竟詹天佑有家庭孩子却没有能陪他们一起过年,还陪着自己在外面风餐露宿,受苦受冻,请他通过学校,从国外请桥梁建筑师来修大小凌河桥,时间真的紧,多出钱,最好能带学生,在中国授课。

    不行就是不行,玩不了。建设桥梁的事,只能试着花钱,摇人。

    詹天佑表示会把测量参数,一起发过去,就是来不了人,有图纸,外国来的设备,自己监督一样干,只是有风险,一定明年把大小凌河跨过去。

    当然有人来最好。

    还没等张克他们返程到山海关,就有人从山海关快马过来找张克,中堂有召。

    甲午之战以后。清朝的老虎皮已经被日本戳破了。有一定规模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西方列强立刻就意识到了机会,开始调兵遣将,积蓄力量,准备入侵。但毕竟清朝,也是个有数亿人的大国,可以派出十万级别的陆战力量。

    西方本土太远,因为没有把握,才一直拖到1897年,但其实这时大部分列强还没有准备好,和清朝的贸易让很多国家满意,世界还很空旷,去遥远的东方,和没有进入文明时代的清朝,挑起万人规模的战争,值得吗?清朝什么反应?谁能预测?保持现状,对英法先发殖民帝国才是好的。

    这时德国作为后起之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非常稀少。为了不落人后,争取最大的利益,铤而走险,率先出手了,开始试探。

    去年11月德国人强占山东胶州湾。清朝没有剧烈反应。

    听说德国人有所行动后,俄国人也不甘落后,立马在12月的时候。派军舰进入了旅顺港口,观察风向。

    清庭急忙派驻扎在欧洲的使者,去俄国向沙皇抗议,但这是殖民时代,种族主义盛行,作为必须强硬维持权威的沙皇来说,英,法,日,德都出手了,凭借一个使者就让自己退兵无疑是软弱,丢脸的。

    消息传回国来,沙皇拒绝谈判。

    此时清庭对不了解“文明世界”的谈判规则,一切为了利益,条约存在是为了稳定局面,更是为了在合适时去撕毁。

    三国还辽,李鸿章的访问,俄国行,无疑是合格的外交欺骗,让清廷误判俄国只是要港口,要铁路,一步步杀死了比赛。

    大家看为什么外国来宾来了,要搞大场面?影响敌人判断,一个国家首脑。

    可以间接影响国家决策层的骗局,收益是怎样的回报。我们真吃过亏,俄国近代在远东的扩张如此顺利。(想总理了)

    http://www.zoujinbukexue.com/yt109124/419062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zoujinbukexue.com。走进不科学手机版阅读网址:www.zoujinbuke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