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 清末1895看观你好 > 39资本

39资本

    新旧时代的交替之时,总会有所混乱,变成乘风而起之人的阶梯。

    原时空袁世凯40岁出头已经主政山东,不久更是进位获得直隶总督的位置,到山东更像刷资历,走程序。

    妥妥的太后一人之下,满汉万人之上,就是面对清庭中央,也可以掰掰腕子,不断架空,面对袁世凯携着改革变法的大义不断侵腐权力,清廷中央居然不能为,还不了手,最后只能掀桌子,一个政治势力不对抗另一个作为政治势力的对手,转而针对一个个人,可想而知劣势有多大。

    袁世凯更是在1910年之后,逼迫清廷退位,进而大权独揽,进总统之位,随意安插手下去当省长。

    民国前后,袁世凯这边或者民党一边。

    民国政府中央陆军部成员。

    陆军次长是士官四期的蒋作宾;

    副官长是士官五期的何成浚;

    军衡局局长是士官六期的仇亮;

    军务局局长是士官三期的张孝准;

    军械局局长是士官四期的翁之麟;

    军学局局长是士官四期的张承礼。

    参谋部中,总务局局长是士官四期的覃师范;

    第一局局长是士官四期的史久光;

    第二局局长是士官五期的王孝缜;

    第四局局长是士官六期的黄慕松;

    陆军军官学校校长是士官四期的金永炎。

    1912年1月26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央陆军首批六个师建成,其中:

    第1师师长是士官四期的高佐国;

    第2师师长是士官一期的杜淮川;

    第3师师长是士官三期的陈懋修;

    第4师师长是士官六期的孙杰;

    第5师师长是士官三期的刘之洁。

    组成中央陆军最初的六个师中,有五个师的师长是留日士官生。

    (袁世凯有嫡系,有拉拢重用,也有架空的感觉)

    像阎锡山这些出生日本陆军士官的军官,30岁不到30岁就开始复制袁世凯主政山东的路子,开始坐上一省大员的位置。

    陕西都督张凤翙——士官六期——30岁

    山西都督阎锡山——士官六期——28岁

    山西副都督温寿泉——士官六期——30岁

    江西都督(前)李烈钧——士官六期——29岁

    江西都督(后)欧阳武——士官六期——30岁

    云南都督蔡锷——士官三期——29岁

    浙…都督蒋尊簋——士官三期——29岁

    贵州都督(前)杨荩城——士官七期——31岁

    贵州都督(后)唐继尧——士官六期——28岁

    四川都督尹昌衡——士官六期——27岁

    上海商团军总司令李显谟——士官六期——29岁

    浙江民军总司令周承菼——士官四期——28岁

    福建国民军司令官许崇智——士官三期——25岁。

    有多少实权?或者作为武装起义反抗政府,传统地方起义军领袖一样的位置?

    他们凭什么呢?难道凭他们在日本陆士军官学院,学到的管理10个百个士兵的本事吗?

    不,我认为他们凭借的是留洋的学历,留洋的见识。日本毕竟是一个后发的工业国家。凭借他们的见识,对一个工业国家的了解见识来改造国家。

    主政一方脚踏实地的改变国家,是期许。但其中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历史告诉我们,也就阎锡山为代表少数有这个环境,慢慢做到了一些。把持着山西向工业化前进。

    而剩下的也比较典型的,像蒋,关于工业国家发展学到了多少不知道,关于日本政阀,军阀,财阀本就一体,互相勾结发展的模式倒是学了个十足。

    后期自己当了军阀,直接和江浙财阀一结合,玩日本的路子。

    工业化他懂多少不知道,传统的政治斗争他是玩明白了。

    这个时空,张克作为极具眼光的人,可是一手被老师李鸿章30多岁就扶到了省长的位置。

    比另一个时空的阎锡山他们也不不差什么,只会更强。

    张克发起,李鸿章点头,北洋执行的向关外移民的计划,到现在实行4年。受连年不断的战争影响,到现在移民250万左右。(1903春天)

    经过东北内战,有心逐渐侵腐原八旗军屯,本地农民收编大概100多万,自己实际控制350万民众,占关外人口过半。

    不管是新收编的本地农民,还是从关内来的移民。新收编的本地农民不稳定,不敢收税太厉害,关内移民到关外没有站稳脚跟。

    都达不到标准的收缴一半田赋的水平。

    他现在一年也就能收上200万人口粮不到的农税。按照一人口粮一年七两银子算,大概是1400万两。

    但是4年以来,向关外移民花了多少钱?光是口粮一项,就用了大概300万人一年的口粮(看时节有人吃一年,有人吃两年)。2000多万两银子,每年25%的利钱。每年光息钱就要500万两银子。

    2万正规军队,每个士兵每人每月三两银子。一个月是6万两。一年下来是70多万两。加上稳定地方,卫屯队兵每月要罚1~2两银子。加上一些后勤消耗,每年光军队消耗要100万两银子。

    那2万支步枪,是承了李鸿章的人情,北洋的人情,公家的帐,要慢慢自己做主了,这人情迟早得还。

    光步枪就是40万两,加上弹药什么的,六七十万两,加军队后勤补给将近100万两,这都是往少了算的消耗。

    过去两年,光张克手下的部队,最起码消耗200万两。欠的200万两,加上自己现在每年要消耗100万辆,是300万两。

    移民不着急了,今年打算在7月份以前再移民70万。

    为了财政压力考虑超过农业时节就不再移民,70万移民消耗大概500万两银子。

    所以,去掉这些大项开支,那就是1400万减去500万的利息。

    去掉300万的军队开支,明年这部开支可以减到100万。

    再去掉移民花费,500万两。每年70万的移民水平,那么这500万两因此就不可能减少消耗。

    向关内还利息用粮食抵债,靠近东北平原铁路沿线的,剩余的向新移民分发,调动,还要算损耗百分之15左右?农税不少了,找屯田的农民干活要送粮食,管饭,减税。光是像关内征民役可不行,开了口子,下面的官僚权力,集团未来的政治路线会出大问题。

    最后能剩个寂寞,少量亏损,从唐山铁厂盈利调拨一些,让自己这个东北辽宁巡抚能把政府的框架维持住。

    随着时间向后推移,税基的增大。田赋收缴的水平上来了。自己的财政才会慢慢好起来变的有能力做事。

    现在想要做事,要么就要借钱。借钱那20%多的利息,实在是厉害。

    要么就要从唐山铁厂那边打算,从唐山铁厂利润那边挪钱。

    唐山铁厂的这两年收益很好,每年将近30%的收益。那就是300万两。1000万的本金,去掉每年18%的利息,那就是一年180万两。

    一年就100多万两的收益,去还本金早日还清?还是要挪走?

    如果不急,说实话,尽快把本金还掉才是最好的选择。听说股东们看到铁厂盈利这么好,打算用息钱凑500万两后,继续在石家庄开设新铁厂,到时就是作为对手出现了,挖自己手下人,挡不住的。

    从凑钱到订购设备,调试,一套下来顺利的话两到三年时间。

    盛宣怀的铁路收益更是厉害,年受益超过30%。手眼通天,能借到比较低的利息,百分之十五一年。

    每年开发近300km的铁路,每公里大概万两银子投资。每年投入300万两,收益90万两,利息45万两。

    现在济南到天津到锦州,再到四平方向的铁路已经联通,加上到天津向北京,石家庄方向修筑的铁路。

    超过1000多公里铁路线,每年盈利大概300多万两银子,去掉股东们的利息150万。每年盈利150万两。盛宣怀盈利150万两,可不用像张克,负担这样大一个,省级别的政府机器。

    就铁路总局多少人?手上的剩余有多少?真是富可敌国啊!去掉各种交际,中央打点,剩下的再各种投资,利益捆绑,无愧于晚清第一大财神。

    袁世凯本来手下有5万军队,按比例派人到北部战线做防御,卖了个好,出了个整数,去了1万人,守在北方战线。

    一万人当一颗钉子,钉在吉林,制约八旗,也是留在东北的扣子。

    自己把3万人带进关,到山东去做巡抚。带着3万战场下来的强兵,直接把军队分兵进驻到每个县城,把原来的八旗,还有绿营兵全部遣散

    那真叫一个霸道,山东整个地方的行政,财政,兵权,一把抓。横行无忌的姿态让其他各地督抚真的是瞠目结舌而又暗暗羡慕。

    山东 人口3800万左右。张克通过济南到天津铁路,数年来移民近200万,人口还有3600万。

    山东有土地同据统计1.2亿亩。如果按照东北土地的肥沃程度来计算,一亩地生产100kg粮食。生产出来的粮食,足足够6000万人吃。但很明显,这是不现实的。

    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大省,但是有大山,黄河,开发日久,田地要轮耕。这个时代肥料不足,连续耕作会造成减产,还有天灾的考量。

    这两年移民200多万,还拥有3600万人,已经饥饿程度下降不少了。

    再往前,有不少原来无人生活的山区,都有不少吃不上的饭的,前去开荒。这些在大山里开荒的人勉强能够自己吃吧,但粮食要运出来,很明显,不太现实。

    所以山东的粮食生产总数可能能供应3800多万人,但政府可以按比例收税的,大概也就3000多万人的土地。

    清末的政府收入大概是八九千万两银子。换算成口粮,也就是1200万人一年的口粮,总人口4亿人左右。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时的清朝,饥饿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去掉几千万饥饿人口,在偏远山区种地,根本不会向政府提供多少税收,还需要中央政府支持的地方。

    能支持税收的也大概也就3亿多人。那么也就符合先前所想,农业社会大概只能产出百分之10的能量剩余,那么就是3000多万人的口粮,非农人口总合,有离开土地的自由。

    这3000多万人的口粮剩余,作为最下层,直占比最大,负责对接土地的大地主、小地主、富农,他们要拿走1/3。

    作为政府收税的机关,比如像管盐税的管,厘金的,关税的,收田税的帮办衙役,政府官员,地方驻军,他们也要消耗1/3。

    再能有个1/3会上交到中央财政,社会收入大概是这么个情况。

    袁世凯主政山东,直接派军队强力接管,中央已经半废了。

    那么去掉他没有能力直接接管的部分,地主必然要拿走的1/3。还有2/3,大概就是200万人的口粮,价值1400万两左右。自己的态度如此张狂,肯定要多少拿个钱给中央糊弄一下不是?把中央的七百万两全部吞掉不行,但拿走一半也是差不多的吧?

    自己的官僚机构也要好好的改革,拆掉一部分比如原来的军队,地方小衙门,让自己的军队直接接管,也算个一半吧。

    也就是说,袁世凯自己支持支配的收入大概有700万两,为他自己,他的军队,他的自己人,比如幕僚花销上200万两。

    他至少有可以支配的500万两的财政剩余,纯收入。

    袁世凯主政山东之后,一方面积极联系青岛的德国人,修青岛到济南的铁路。

    一方面大肆改革,安排自己人来代替,山东原来的行政框架,把山东作为自己的私地来经营,根植地方。

    一方面大肆鼓励地方有力人士,豪商乡绅,参与在一起开办洋务,生意,加深自己和地方掌控势力的联系。

    外交,民政,兵权,财政,自身势力,本土势力的结合。这六个方向一下手,袁世凯的声势,在整个清朝都可以算得上是如日中天,前去投靠的人不知凡几,开始有李鸿章的架势了。

    大家看原来清廷的政治布局。南方几个总督辖地,山河交错,互相牵制。

    清廷自己牢牢掌握直隶。

    山东、河南、山西只有巡抚一级的官员,是小块地,作为缓冲地带。

    背后靠着东北,蒙古,陕甘半边江山。以此维持整个政权的稳定。

    李鸿章没了以后的政治格局是怎样的呢?从济南到四平的整个关内到关外的铁路就像一个天平。

    山东袁世凯是天平一个头,吉林张克是一个头,天津聂士诚,北京清朝中央是天平的中央基座。

    在现在这个有铁路,可以两天时间就到京城,进而掌控中央的时代,构铸了一个脆弱的平衡。

    张克有自己的优势,他拿到的是一张白纸,可以在白纸上勾画新时代的样子。

    但袁世凯拿到的是一个传统大省,底力十足。有本钱直接行动,开始作为,是他的优势,但也必然受牵制。

    但就目前来说,张克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通过东北的情况也可以明显的知道。这个国家现在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是资本的稀缺。

    想要做事就要花钱,你凭什么花别人的钱?你要给别人利息,但是一年20%左右的利息,什么样的生意可以撑得住?

    久而久之,其实还是放高利贷的人占大头。

    这些原本世代公卿,豪富的传统贵族,站在幕后。

    看出头干活的,打生打死,闯出一片天来,一个不慎就有家破人亡的风险。他们在藏在背后,稳稳的收着利息。那些所谓的牛逼哄哄的人物,包括袁世凯(原来的时空,军队等大量花钱,国内借不到,要借日本的钱,善后大借款,日本借给你,你还的起吗?看看现在西方资本,扩张和收缩周期,对第三世界的控制,谁给他的勇气?死后管它浑水滔天?赤裸裸的卖国行为),也不过是他们的提线木偶。

    张塞是清末最出名的实业家,他的纺织厂,是他自己能完全做得了主的吗?他有所有的决策,都会根据他办厂时,去借贷的债主,受到影响(1920左右,一战时期,国外生产不足,到生产恢复,市场波动。国内不是没人看到危险,但挣钱啊!贪婪的投资者,加大投资扩产,最后生产过剩,全完蛋了)。

    市场是有周期的,资本主义危急,生产过剩到需求不足的关系,大家都该有了解。

    后面听说,遇到经济危机周期,面对经营不善,有的债主为了弥补损失,更是直接决定把厂子转卖给了日本,挽回损失。

    日本纺织业在同样面临经济危机的时候,债主们会给降低利息,减轻企业的压力,会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企业渡过难关,会消灭一些厂子破产重组,趁着危急提高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

    国内呢?纺织业为例子,债主们降息了吗?减轻企业的盈利压力了吗?加大资金投入了吗?有那个大资金吗?

    此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本的稀缺,因资本的稀缺让资本变得非常昂贵。这些非常昂贵的资金控制了所有的行业,因为他们是追求回报的。

    你把钱借出来,除非到最后,因不可抗力直接破产,一死了之。否则你只要存活,就是资本的傀儡,放高利贷者的血奴。你能摆脱资本的压榨控制吗?

    这些传统的蓝血贵族,凭借放贷,每年有超过10%的收益。

    这10%的收益从何而来?西方现代化的工业技术生产方式,对传统小农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进行降维打击,夺取市场,以此来获得10%的收益,那么这段话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作为传统的社会基层,维持社会正常运作的贫苦民众,为了让这个社会最富有的人们变得越来越富有,所以请大家,好好的死一死,让出生存空间来。

    西方的社会发展模式并不复杂,中国人经过10数年的研究后,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日本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后,不也顺利走上了西方发展模式吗?但为什么这个模式走不下去呢?

    大家请关注一下时代背景,当西方开始走这条模式以后,是不是也有大量的传统手工业,农民,作为传统的社会基石,无法在新时代生存下去?这些人去哪里了呢?一边是死一死,一边是出海外求生,向广阔的殖民地进发。

    而日本呢?日本这些失地农民,被张克碰到的,在到处乞讨的农民,他们去哪里?台湾?朝鲜?

    日本只是一个小国,它崛起的还比较早,还有地方可以扩张,舒缓它国内的社会压力。

    而中国呢?放眼四望,除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就是紧靠的新兴列强。不适合开拓移民的荒凉地界。

    国内的人,这些贫苦失地农民,失业工人,到哪里去?难道真的能像开玩笑说的那样,请安安静静的死一死吗?

    仁者仁心,由此才出现了不同的选择方向。

    有像蒋那样就视而不见,安安静静就做自己的资产阶级买办的。

    以为沟邻为壑,管自己活不管别人死活的。

    也有像教员那样努力的寻找救国出路的?

    为什么…的路线看起来最小众?地贫民穷,每年所能出产的社会剩余实在是太少了,这些社会生产剩余还要变成军队物资,去和外面的广大地区统治者,派来的围剿军队作斗争。

    能有多少生产剩余投入扩大再生产?提高生产力?虽然摸索最先进的组织模式、思想理念。但是却没办法积攒出物质层面的保障需求。

    所以说,……早期行动,其实是确立思想,积累了经验,纯洁锻炼了队伍。

    而革命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有没有一笔天降横财的物质财富做基本的保障需求。

    所以我在前面的章节中说,老大哥不管下面怎么做的,够不够大气,地不地道,作为决策层怎么考虑的。

    但确实狠狠的推了中国革命一把,这个人情我们确实不应该忘了。

    获得了东北这块意外之财,日本投降后的统治真空地区,用用党内先进的理念,组织结构如此才能快速登上舞台,一决高下。

    张之洞办汉阳铁厂死的时候,只留下了一屋子书籍。张塞做实业也没有落下多少好。

    袁世凯更是逼得成了卖国贼。

    蒋选择了做买办。

    只有真正有信仰的人,坚持了下去,等到了天时,找到了出路。

    http://www.zoujinbukexue.com/yt109124/4190663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zoujinbukexue.com。走进不科学手机版阅读网址:www.zoujinbuke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