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不科学 > 天下安康 > 第一百一十七章 汉阳之战(一)

第一百一十七章 汉阳之战(一)

    ,!

    汉阳的李长卿、李大亮二人已经围攻江夏一个多月,但并无一点战果。

    跨江击城,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唐军又缺少水军,虽然兵力占优,但想突破长江防线,占领江夏,简直难如登天。

    当然六十四军也没有水师,所以双方大部分的时间是隔着长江大眼瞪小眼。

    其实李大亮是不太支持李世民的“北击东守”的战略的。他感觉李世民赌的成分更大一些。唐军和隋军实力差距这么大,按部就班的打,根本不能击败对方。与其这种带有拼消耗的打法,倒不如果断放弃荆襄,退守蜀中。

    否则就是能打赢又如何,隋军如同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唐军败一场就会满盘皆输,这种仗,是打不赢的。

    不过李大亮也劝不动李世民。

    李世民有能力,有野心,更有自信。

    李长卿和李大亮部,李大亮军数量更多一些,不过李长卿无论是官职、年龄、资历都在李大亮之上,所以李世民在二人的节制上,以李长卿为主。

    李长卿的确官更大一样,地位更高一些,但军事能力确实不如李大亮。

    李大亮认为,既然拗不过李世民,与隋军决战无可避免,那就必须夺回江夏,封锁大江。而唐军待在汉阳,很难有破敌的机会。不若逆江而上,择隋军不备处渡江,然后再回身攻打江夏城。

    至少在陆地上,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兵力优势。

    但是李长卿不愿意。

    作为一个老官僚,李长卿比李大亮想的更多,他就不认为他们可以夺回江夏。隋军一部水师还在巴陵,随时可以回援江夏。这个时候,他们若是孤注一掷,渡过江去,一旦隋军水师彻底封锁大江,他们连返回都不能了。

    作为一个世家大族子弟,他必须要考虑家族和部曲。

    李大亮和李长卿争论了几天,李长卿就是不同意。他以“若全军出击,汉阳易为隋军所趁为由”,死待在汉阳不动,李大亮兵力不足,单以他一部根本不可能攻下江夏,所以根本没法自己一个人行动,最后只得被李长卿挟制。

    二人就这样在汉阳待了一个多月,有效的攻击没发动五次,隋军的主力便迎了上来。

    眼看隋军援兵赶到,李长卿就想撤。

    他本就不想打,而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更没有底气。

    但李大亮明白,李世民的主力已经北上,正与隋军决战。他这里若是放弃汉阳,则隋军可从容包围江陵,甚至是断李世民的后路。

    所以李大亮再不愿守汉阳,可非守不可。

    李长卿不顾念大局,他得顾念。

    于是在和李长卿交涉多次无果后,李大亮和李长卿约定,他率部镇守汉阳城,而李长卿部一分为三,一部屯驻江北的汉口;一部镇守甑山(治今湖北省汉川县东南十里)至临漳山一线,封锁汉水,防止隋军从侧翼突袭;另一部驻守翼际山。

    而李长卿本人则驻营甑山。

    李大亮知道李长卿不想守城,也担心对方能否守住汉阳城,所以给了他一个好活。

    汉阳城在汉水和长江交汇处,紧依二江。而身后便是群山和湖泊。李长卿依托地形,掩护汉阳,并不困难。

    当然李大亮兵力不足,所以给李长卿好活,就得给他分兵。你李长卿可以远离战场,但你的部队不行。

    李长卿也知道他没别的好选择,若是强退,他跟李世民也没法交代,于是只得将麾下九千人马一分为三,两千驻防汉口,两千驻防翼际山,而他本人则带剩下的五千人马,赶往甑山。

    而黄维扬到了江夏之后也分兵了,他命令苏烈渡江北上,绕道至汉阳城的侧翼攻击,掩护主力。

    这正好和李大亮的防备不谋而合了。

    二月十五日,黄维扬下令,向汉阳城发起攻击。

    不过这一仗,一开始便不顺。

    黄维扬下令五十七军乘船先行出击,抢占翼际山(今武汉龟山),为主力部队渡河打开缺口。负责指挥五十七军的乃是赵元恪。

    赵元恪原是黄维烈的副将,也算黄氏兄弟身边最早追随之人。

    原本五十七军中郎将是杜睿,但黄维烈前往宛州时,带走了杜睿和李海岸二人,于是黄维扬便提拔了资历最深的赵元恪。

    赵元恪虽然算不上什么名将,但也多经战阵,实力不弱。而且黄维扬也准备让初任中郎将的赵元恪立威,所以特命他指挥这一仗。

    不过黄维扬也担心赵元恪贪功冒进,于是便言道:“汉水入江口水急,进易退难,如遇南风,不必开仗,且沿江港汊,虑有埋伏,获胜后仍勿穷追。”

    赵元恪立刻点头应允。

    不过到底听没听进去就不好说了。

    随着黄维扬连战江西数仗皆胜,其麾下部队尤其是天策卫上下不同程度地骄傲起来,总觉得敌军不过是土鸡瓦狗一般,不足为虑。甚至包括黄维扬本人,对于二次西征,也没有多大的紧张,总觉得按部就班的去打,唐军必然不敌。

    若非如此,这一仗应该由程名振或者是朱骥这两个熟悉水战的将领指挥才对。

    善水战的右卫率营和六十三军之前多立战功, 现在轮也轮到五十七军。黄维扬为了平衡,而且他也觉得此仗谁打都可以,最终选择了赵元恪和五十七军。

    五十七军近七千人马,乘坐着一百余条船只,往对岸而去,还有护送的两千水师。

    而对面的李大亮接到消息之后,立刻命令水师部队阻击。

    唐军水师弱,但并不是没有水师。尤其是李世民清楚在荆襄水师的重要性,于是在击败周法明时,挑选了一大批水军和船只,组建了沔州水师。

    这水师有三四千人,船只尽是俘虏的周家的,战力还行,就是配合上差一些。

    指挥水师的将领是独孤义顺,原北齐名将独孤永业的孙子。独孤义顺当年跟着杨素灭陈,后来又长镇渝州,是李世民特别安排指挥沔州水师的。独孤义顺虽是李大亮的部将,但官领黄州刺史,独立性极强。

    双方相遇,前锋立刻交战。

    隋军数量是唐军水师的一倍还多,独孤义顺不敌,立刻率部撤退。

    

    http://www.zoujinbukexue.com/yt31168/319823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zoujinbukexue.com。走进不科学手机版阅读网址:www.zoujinbuke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