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 祸在当代,功在千秋
但没一会,马士英又道:“可臣认为,朝廷全部免费,这几年或许不会有事,以后天下的百姓,都把孩子们送进来上学怎么办?如何养的起?”
现在丁毅计算的人数为每县六百人而已。
但如果一直免费,将来会是六千人?那怎么办?
丁毅沉默了会,原本想着,几百年的后世,一个县也没这么多人啊。
但马士英提的对,以后不能一直这么干下去,因为大家习惯之后,将来再收钱,就很容易闹矛盾了。
“臣建议。”户部陈有富道:“普通百姓的每年收少许钱,商户和官吏士绅、工匠等有收入的,略多点。”
这话就拉仇恨了,现场很多人瞪过去,凭什么呀。
丁毅也不拍板,坐看群臣们争论。
大伙一番争吵,吵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决定。
凡有公职的,包括朝廷各局的吏员啊,工匠啊,各种厂里的人啊,每年交二两银。
也可以不交,比如你回家吃饭就行。
其余的商人和普通百姓、其他职业的孩子,每年交五钱银,或三斗米。
家里确实困难的,则免交。
至于困不困难,当然由各县府自己确定。
于是,仁德三年,丁毅批准了大乾朝立国以来最大的一笔开支,全民教育补贴。
以后每年投入在教育上的开支,接近两千万两。
第二天,丁毅和内阁商量后,再次修改新的法典内容。
用丁毅的话说,农业是基础,是全国百姓生存的希望,而商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
丁毅想源源不断的收到商税,必须要商品流动起来,让商人流动起来。
丁毅决定让大明原本的官方水驿道,可以免费提供给商用。
前面说过,大明的官方水驿道,四通八达,除了少数省份的一些特别偏远的地方,水路都能通到。
以前只有勋贵和重要的商人,买通官方后可以利用。
要么是交重税,要么买通税吏。
丁毅现在只收商税,水驿道免费使用。
但有一条,在战争和特殊时期,优先让军方物资通过。
丁毅更让大乾海军司令部总兵官郑芝龙,加大海外与日本和朝鲜等地的贸易,让源源不断的海外商品进入大乾,流动在市场上,带动大伙的消费。
总之用现代话来说,加大进口和出口,让商业强力运转起来,从而带动全国商业的发展,为朝廷增加税收。
此时明末刚结束没几年,说实话大部分普通百姓还没什么消费能力,能囤好田,能按时纳粮税已经算是不错。
所以丁毅的办法和后世差不多,就是加大国资投资力量。
后世国家动不动来个几万亿的投资,促进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
最常见的是弄个房地产,就能带动水泥,建筑等各行各业。
现在丁毅就是搞基建,搞水利,搞囤田,搞教育,在国资的疯狂投入下,也带动各行各业,包括普通老百姓。
像筑桥铺路,都需要劳力,老百姓不忙时可以参加,还有钱拿,有了钱,自然就有了消费能力。
仁德三年九月,丁毅和内阁大臣们确定了明年的计划。
朝廷大力投资,带动国内各项发展,反正丁毅的钱都用不完。
----
十月初,首辅吕大器、农业部尚书杜如海、农业部水利司郎中郑兴松、交通建设部尚书宋飞,交通建设部基建司郎中钱覆海、财政部尚书阮文龙、户部尚书陈有富等人来到乾清宫东暖阁。
“拜见皇上。”几人纷纷抱拳。
“哈哈哈,都坐,都坐。”丁毅笑了笑,接着伸手招呼身后。
他身后闪出一个青年人,看起来才十五六岁,表情略有青涩。
杜如海和宋飞,阮文龙、陈有富四人顿时瞪着眼睛。
“烨儿拜见外公,杜伯伯,宋伯伯,陈伯伯,吕公、郑大人,钱大人。”丁烨看起来比以前懂礼貌很多了,但他表情永远都是不在乎的样子。
若是丁想在这里,肯定是恭恭敬敬,客客气气,一脸的谦诚。
“烨儿。”阮文龙看到外孙,当然很高兴。
大伙也相互看了一眼。
丁毅登基后没立太子,儿女们甚至连王子和公主都没有封。
像吕大器、钱覆海和郑兴松还是第一次看到皇帝的长子,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朕打算册封王子和公主。”
“丁烨为大王子(皇长子)。”
阮文龙表情一呆,大王子?这是什么鬼?为什么不是太子?
有人反应过来:“拜见大王子。”
纷纷向丁烨施礼。
丁烨还站着没动,丁毅回头看了他一眼,他恍然大悟,赶紧陪笑:“免礼免礼。”
阮文龙心中暗叹,丁烨没什么心机,人情世故也差,和丁想差距太大了。
“来人,上图。”丁毅这时也不多说废话,让人上图。
钟显和两个官女拿了副巨大的大乾地图,然后缓缓铺在长桌上。
东暖阁里,有丁毅叫人专门制作的长桌,可以当饭桌和会议桌,挺省事的。
众人纷纷围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大乾的官方水驿道。
“水道运输,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重要通行方式,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的体现。”
“国家发不发达,动员能力强不强,在这个时代,只有在水驿道上能体现。”
而在后世,就要看空投能力了。
像老美就拥有很强的空投能力,整师的兵员和装备,都在几小时内空投到全球任何一处,这就比较厉害。
“咱们打安南,就是借用了安南的水道,用大量的船,运输了数万兵马,直插入他们腹地。”
“从而省却了旷日持久的翻山越岭和山地战。”
包括丁毅后来打张献忠,打云南等,都是利用了大明的水道,运输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
“当年杨广刚登基,也四处折腾。”丁毅语气一转:“开挖大运河,史书上称其为劳民伤财。”
“但朕以为,他是祸在当代,功在千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两市四省,全长约1797公里。
后面的历代皇朝,都在其基础上不停的扩建,有的利用天然河泊连接,有的用人工开凿,到元朝时又开凿了会通河。
经过不停的修建,在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为了实现南粮北运,明王朝在元代京杭运河的基础上,着重对运河某些重要运段进行了多次整治改造,并围绕运河建立了一套机构管理制度,至此,沟通南北地区的大动脉一一京杭大运河开始贯通定型。
永乐十二年(1414),陈碹治理淮南运道,曾组织人力凿徐、吕二洪行漕,更于洪口建闸以保漕运,宣德七年(1432),又于吕梁洪旧河西岸凿渠,深2尺,宽5尺,夏秋有水,可以行船,并在渠上建石闸二座,按时启闭,便利往来。经这次治理,徐、吕二洪航行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到了明代后期,京杭运河通称漕河,已经长达三千多里。
各运道既不相同,各段名称亦相异。大体而言,从通州至天津- 2段利用潮白河道,又称白漕:从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又称卫漕:临清至济宁以南,为元代开凿的会通河,有闸漕之称:徐州至淮安为原泅水运道,后为黄河所夺,故有河漕之称:从淮安至扬州,多为湖泊运道,故称湖漕:而长江以南运道通称浙漕。其中,白漕、卫漕利用天然河道,问题较少,浙漕地处江南,河网密布,运道畅达,亦费工无多。惟闸漕、河漕与湖漕三段,所处黄泛地区,由黄河泛滥所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问题也最大最多,是明代治理改造的重点所在。
在明代后期,为了避开黄河运道,先后开凿了南阳新河与运河,此时由于国力已衰,明皇朝内外交困,以致前后共费时六十余年才实行对京杭运河部分运道的改造,而自邳州直河口以南至淮安清河一段仍借用黄河运道,因此在明代对京杭运河始终没有完成避开黄河作运道的改造。这段未完成的运道改造,直到清代康熙时才由靳辅开凿中河后得以实现。
整个明末崇祯时期,因为内忧外患,大明上下已经无人关心河道,崇祯在位十七年,全国水道几乎纹丝不动,还有多处崩塌的地方也无人修理。
丁毅船多水师多,又喜欢在水上运输,更明白水利对这个时代的作用。
“前人已经给我们奠定了基础,我们现在只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加巩固,疏通水道,扩建运河,把大乾的水道通向天下各处。”
前面说过,大明的水道是非常发达的,全国只有云南没有能连接到京杭大运河。
贵州只有一个镇远府有水道,并且可以一直贯通到京杭大运河。
其他的省份,都有水道可以连接到京杭大运河,只是有些地方,会在特定的时刻不能走动。
丁毅的前期的目标很明确,首先完成明朝没有完成的那段,即清代康熙时才由水利专家,有满清第一治河能手之称的靳辅开凿中河从而避开黄河作运道的改造。
清代的这段历史丁毅当然不知道,但在大明时就有人提出来,要避开黄河运道,只是因为前明国力衰弱无力承担而放弃了。
说到这里,丁毅转身丁烨:“你来说。”
http://www.zoujinbukexue.com/yt73942/322754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zoujinbukexue.com。走进不科学手机版阅读网址:www.zoujinbukexue.com
现在丁毅计算的人数为每县六百人而已。
但如果一直免费,将来会是六千人?那怎么办?
丁毅沉默了会,原本想着,几百年的后世,一个县也没这么多人啊。
但马士英提的对,以后不能一直这么干下去,因为大家习惯之后,将来再收钱,就很容易闹矛盾了。
“臣建议。”户部陈有富道:“普通百姓的每年收少许钱,商户和官吏士绅、工匠等有收入的,略多点。”
这话就拉仇恨了,现场很多人瞪过去,凭什么呀。
丁毅也不拍板,坐看群臣们争论。
大伙一番争吵,吵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决定。
凡有公职的,包括朝廷各局的吏员啊,工匠啊,各种厂里的人啊,每年交二两银。
也可以不交,比如你回家吃饭就行。
其余的商人和普通百姓、其他职业的孩子,每年交五钱银,或三斗米。
家里确实困难的,则免交。
至于困不困难,当然由各县府自己确定。
于是,仁德三年,丁毅批准了大乾朝立国以来最大的一笔开支,全民教育补贴。
以后每年投入在教育上的开支,接近两千万两。
第二天,丁毅和内阁商量后,再次修改新的法典内容。
用丁毅的话说,农业是基础,是全国百姓生存的希望,而商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
丁毅想源源不断的收到商税,必须要商品流动起来,让商人流动起来。
丁毅决定让大明原本的官方水驿道,可以免费提供给商用。
前面说过,大明的官方水驿道,四通八达,除了少数省份的一些特别偏远的地方,水路都能通到。
以前只有勋贵和重要的商人,买通官方后可以利用。
要么是交重税,要么买通税吏。
丁毅现在只收商税,水驿道免费使用。
但有一条,在战争和特殊时期,优先让军方物资通过。
丁毅更让大乾海军司令部总兵官郑芝龙,加大海外与日本和朝鲜等地的贸易,让源源不断的海外商品进入大乾,流动在市场上,带动大伙的消费。
总之用现代话来说,加大进口和出口,让商业强力运转起来,从而带动全国商业的发展,为朝廷增加税收。
此时明末刚结束没几年,说实话大部分普通百姓还没什么消费能力,能囤好田,能按时纳粮税已经算是不错。
所以丁毅的办法和后世差不多,就是加大国资投资力量。
后世国家动不动来个几万亿的投资,促进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
最常见的是弄个房地产,就能带动水泥,建筑等各行各业。
现在丁毅就是搞基建,搞水利,搞囤田,搞教育,在国资的疯狂投入下,也带动各行各业,包括普通老百姓。
像筑桥铺路,都需要劳力,老百姓不忙时可以参加,还有钱拿,有了钱,自然就有了消费能力。
仁德三年九月,丁毅和内阁大臣们确定了明年的计划。
朝廷大力投资,带动国内各项发展,反正丁毅的钱都用不完。
----
十月初,首辅吕大器、农业部尚书杜如海、农业部水利司郎中郑兴松、交通建设部尚书宋飞,交通建设部基建司郎中钱覆海、财政部尚书阮文龙、户部尚书陈有富等人来到乾清宫东暖阁。
“拜见皇上。”几人纷纷抱拳。
“哈哈哈,都坐,都坐。”丁毅笑了笑,接着伸手招呼身后。
他身后闪出一个青年人,看起来才十五六岁,表情略有青涩。
杜如海和宋飞,阮文龙、陈有富四人顿时瞪着眼睛。
“烨儿拜见外公,杜伯伯,宋伯伯,陈伯伯,吕公、郑大人,钱大人。”丁烨看起来比以前懂礼貌很多了,但他表情永远都是不在乎的样子。
若是丁想在这里,肯定是恭恭敬敬,客客气气,一脸的谦诚。
“烨儿。”阮文龙看到外孙,当然很高兴。
大伙也相互看了一眼。
丁毅登基后没立太子,儿女们甚至连王子和公主都没有封。
像吕大器、钱覆海和郑兴松还是第一次看到皇帝的长子,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朕打算册封王子和公主。”
“丁烨为大王子(皇长子)。”
阮文龙表情一呆,大王子?这是什么鬼?为什么不是太子?
有人反应过来:“拜见大王子。”
纷纷向丁烨施礼。
丁烨还站着没动,丁毅回头看了他一眼,他恍然大悟,赶紧陪笑:“免礼免礼。”
阮文龙心中暗叹,丁烨没什么心机,人情世故也差,和丁想差距太大了。
“来人,上图。”丁毅这时也不多说废话,让人上图。
钟显和两个官女拿了副巨大的大乾地图,然后缓缓铺在长桌上。
东暖阁里,有丁毅叫人专门制作的长桌,可以当饭桌和会议桌,挺省事的。
众人纷纷围过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大乾的官方水驿道。
“水道运输,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重要通行方式,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的体现。”
“国家发不发达,动员能力强不强,在这个时代,只有在水驿道上能体现。”
而在后世,就要看空投能力了。
像老美就拥有很强的空投能力,整师的兵员和装备,都在几小时内空投到全球任何一处,这就比较厉害。
“咱们打安南,就是借用了安南的水道,用大量的船,运输了数万兵马,直插入他们腹地。”
“从而省却了旷日持久的翻山越岭和山地战。”
包括丁毅后来打张献忠,打云南等,都是利用了大明的水道,运输了大量的兵员和物资。
“当年杨广刚登基,也四处折腾。”丁毅语气一转:“开挖大运河,史书上称其为劳民伤财。”
“但朕以为,他是祸在当代,功在千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两市四省,全长约1797公里。
后面的历代皇朝,都在其基础上不停的扩建,有的利用天然河泊连接,有的用人工开凿,到元朝时又开凿了会通河。
经过不停的修建,在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为了实现南粮北运,明王朝在元代京杭运河的基础上,着重对运河某些重要运段进行了多次整治改造,并围绕运河建立了一套机构管理制度,至此,沟通南北地区的大动脉一一京杭大运河开始贯通定型。
永乐十二年(1414),陈碹治理淮南运道,曾组织人力凿徐、吕二洪行漕,更于洪口建闸以保漕运,宣德七年(1432),又于吕梁洪旧河西岸凿渠,深2尺,宽5尺,夏秋有水,可以行船,并在渠上建石闸二座,按时启闭,便利往来。经这次治理,徐、吕二洪航行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到了明代后期,京杭运河通称漕河,已经长达三千多里。
各运道既不相同,各段名称亦相异。大体而言,从通州至天津- 2段利用潮白河道,又称白漕:从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又称卫漕:临清至济宁以南,为元代开凿的会通河,有闸漕之称:徐州至淮安为原泅水运道,后为黄河所夺,故有河漕之称:从淮安至扬州,多为湖泊运道,故称湖漕:而长江以南运道通称浙漕。其中,白漕、卫漕利用天然河道,问题较少,浙漕地处江南,河网密布,运道畅达,亦费工无多。惟闸漕、河漕与湖漕三段,所处黄泛地区,由黄河泛滥所造成的影响和带来的问题也最大最多,是明代治理改造的重点所在。
在明代后期,为了避开黄河运道,先后开凿了南阳新河与运河,此时由于国力已衰,明皇朝内外交困,以致前后共费时六十余年才实行对京杭运河部分运道的改造,而自邳州直河口以南至淮安清河一段仍借用黄河运道,因此在明代对京杭运河始终没有完成避开黄河作运道的改造。这段未完成的运道改造,直到清代康熙时才由靳辅开凿中河后得以实现。
整个明末崇祯时期,因为内忧外患,大明上下已经无人关心河道,崇祯在位十七年,全国水道几乎纹丝不动,还有多处崩塌的地方也无人修理。
丁毅船多水师多,又喜欢在水上运输,更明白水利对这个时代的作用。
“前人已经给我们奠定了基础,我们现在只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加巩固,疏通水道,扩建运河,把大乾的水道通向天下各处。”
前面说过,大明的水道是非常发达的,全国只有云南没有能连接到京杭大运河。
贵州只有一个镇远府有水道,并且可以一直贯通到京杭大运河。
其他的省份,都有水道可以连接到京杭大运河,只是有些地方,会在特定的时刻不能走动。
丁毅的前期的目标很明确,首先完成明朝没有完成的那段,即清代康熙时才由水利专家,有满清第一治河能手之称的靳辅开凿中河从而避开黄河作运道的改造。
清代的这段历史丁毅当然不知道,但在大明时就有人提出来,要避开黄河运道,只是因为前明国力衰弱无力承担而放弃了。
说到这里,丁毅转身丁烨:“你来说。”
http://www.zoujinbukexue.com/yt73942/322754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zoujinbukexue.com。走进不科学手机版阅读网址:www.zoujinbukexue.com